甘蓝型油菜不同CMS的遗传标记及RT-PCR研究
【摘要】:
油菜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油菜杂种优势利用、超高产及强优势组合筛选越益引起了各国政府和育种家的重视。目前我国主要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生产杂交油菜品种。因此,选育新型细胞质类型的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对于我国杂交油菜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花器形态、酯酶同工酶、EST-SSR标记和RAPD标记分析及CMS相关基因RNA表达方面对国内重要的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Xinl系统、Ogu系统、Pol系统和Shan 2A系统、保持系、恢复系以及国内主要的常规品种进行比较分析,为高产、优质杂交油菜的选育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观察开花期的花器形态,比较不同不育系及保持系的雌蕊授粉情况,对选育杂交油菜具有重要意义。Xinl、Ogu和Shan2A CMS的雄蕊明显短于柱头长,花丝不伸长或略有伸长,花药萎缩,花粉微量,表现出明显不育性。Pol CMS在花器形态上与保持系B355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花粉囊呈中空干瘪,有少量花粉,花粉量远远小于B355。此外Xinl CMS花瓣明显皱缩,六个雄蕊不完整或心皮化现象,花粉囊中空干瘪,表现为花器形态上比较理想的不育材料。花萼宽是唯一一个各材料间不存在差异的性状。
2.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法,对甘蓝型油菜的4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嫩叶片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6个共同酶带,3个差异酶带。其中除Xinl CMS只有一条迁移率为0.77的较强,其他4个材料均具有一条迁移率为0.74的酶带。此外,Pol和Shan2A还有迁移率为0.77的强谱带和迁移率为0.86的一条较弱谱带。而Ogu CMS和B355都只有迁移率为0.74的特异性谱带。不同不育系及保持系之间酯酶同工酶在酶带数量和活性上都存在差异。
3.采用EST-SSR和RAPDN种分子标记技术,检测甘蓝型油菜4份不育系、3份保持系、10份恢复系和11份常规品种共35个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及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共检测到399个等位位点,其中130个等位变异,占总检测位点的32.57%。NTSYS软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5份材料遗传距离范围为0.0280-0.2801,在遗传距离(GD)0.1401下分为6类,Ogu、Polima和Shan 2A CMS聚在第V类,与Xinl CMS遗传距离较远;不育系间的遗传差异比不育系与保持系、恢复系及常规品种之间小,基本反映了品种(系)的遗传基础和系谱来源。
4.根据油菜CMS的相关基因orf224、orf222、orf138设计6对特异引物,对Pol、Shan2A、Ogu和Xinl CMS和保持系B355的花蕾总RNA进行RT-PCR检测,结果显示在RNA水平上orf138在不育系之间及与保持系之间存在明显多态性。Pol和Shan 2A均扩增出一条约160bp的条带,Xin1扩增出一条约300bp的条带,而Ogu的特异条带最长约380bp,保持系B355有一条约200bp的扩增带。
|
|
|
|
1 |
王一峰;董振生;董军刚;王永行;薛汉军;白红涛;;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1575A的分子鉴定[J];西北植物学报;2010年09期 |
2 |
杨光圣,傅廷栋,GregoryG.Brown;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分类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8年01期 |
3 |
刘忠松,官春云,陈社员;681A不育胞质对杂种一代农艺性状的影响[J];作物研究;2003年03期 |
4 |
李莓,陈卫江;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丰油701的选育[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5年02期 |
5 |
张瑞茂,李敏,侯燕;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新材料RM3231A的遗传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2年03期 |
6 |
张书芬;傅廷栋;宋文光;;甘蓝型单、双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的抗逆性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93年10期 |
7 |
董振生,刘绚霞,董军刚,刘创社,李红兵,严自斌,解芳宁,高晓岚;甘蓝型油菜胞质雄性不育系212A的选育与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3年04期 |
8 |
刘平武;李赟;何庆彪;杨光圣;;甘蓝型油菜pol CMS育性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7年01期 |
9 |
陈永德,傅廷栋;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89年03期 |
10 |
胡宝成;陈凤祥;李强生;张曼琳;;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交种杂种优势的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S4期 |
11 |
李大雄;饶勇;张太平;;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黔油16号的选育[J];种子;2006年05期 |
12 |
俞咪娜;董媛媛;徐攀峰;张明龙;;油菜胞质不育类型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华北农学报;2008年S1期 |
13 |
张洁夫,傅寿仲,戚存扣,浦惠明,陈新军,高建芹;甘蓝型油菜MICMS恢复基因的RAPD标记[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5年02期 |
14 |
张书芬,宋文光,田保明,任乐见,李好海;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95年03期 |
15 |
朱家成;高玉千;张书芬;文雁成;王建平;;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定位[J];河南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
16 |
张德双,徐家炳,曹鸣庆,张凤兰;大白菜转育新型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2年01期 |
17 |
杨光圣,傅廷栋,陈永德;甘蓝型油菜陕2A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
18 |
余青兰;;高产双低高含油量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青杂5号(305)的选育[J];陕西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
19 |
赵荣敏;王迎春;范云六;;油菜波里马雄性不育胞质特异性orf224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产物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6年01期 |
20 |
李少钦;李殿荣;田建华;张文学;;甘蓝型油菜CMS不育系陕5A及杂交种秦杂油1号的选育[J];西北农业学报;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