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网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设计方法
【摘要】:
按目前的概念,复合地基可分为水平向增强体型和竖向增强体型两种基本形式,一般称之为单一型复合地基。但由于实际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以及其他经济技术因素的制约,只采用其中一种形式往往不能满足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设计中考虑采用“水平增强体型+竖直增强体型”的联合复合地基形式,取两种单一形式之长,从而达到最佳效果。桩-网复合地基即是这样一种新型地基处理工法,它将单一的水平向增强体和竖向增强体进行组合,通过变形协调充分发挥桩、网、土各自的作用,有效控制工后沉降,从而达到综合加固的目的。
本文首先结合工程实际,调研了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地若干典型工程的试验段,并就广梧高速试验段中桩网复合地基的设计情况、施工情况、承载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其中对不同垫层的设置情况及其效果比较为设计方法的提出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广东北-乐高速公路深厚软基处理工程中设置了部分试验段,对桩网复合地基和桩承式路堤进行了对比分析,此外结合试验数据对填土中土拱的性质及网的分荷作用也进行了分析,最后采用有限元方法对两种处理模式进行了深入对比。
基于3个基本假设,本文推导了桩网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计算公式,并结合算例对桩土应力比的有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设计了一个小比尺模型试验,研究在路堤荷载作用下,桩和桩间土之间的荷载分配,分析填土高度、桩帽尺寸,加筋垫层材料及桩端土压缩模量、桩间土压缩模量等因素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模拟路堤填筑过程及桩间土工后沉降,分析此过程中桩土分担荷载的变化规律,并对桩网复合地基模型在上部填土荷载作用下应力变化、沉降变形、加筋体的受力情况等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最后结合现场试验、理论分析以及模型试验得到的相关结论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一套设计计算方法,并总结了施工工艺和检测方法,给出了两个设计实例。
|
|
|
|
1 |
邹新军;杨眉;赵明华;;未打穿砂井复合地基承载机理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
2 |
佀赟;王晖;;岩石边坡锚固机理研究综述[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5年08期 |
3 |
乔燕燕;王良;牛志荣;;预制节桩的试验研究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36期 |
4 |
彭曙光;连峰;;桩网复合地基承载机理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11年06期 |
5 |
孙凤玲;蒋军;唐文成;;刚柔桩网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1年05期 |
6 |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5卷2007年总目次[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2期 |
7 |
;2005年《岩土力学》第12期被EI收录论文(35篇,收录率97.2%)[J];岩土力学;2006年05期 |
8 |
吴朝阳;吴红华;李正农;杨建山;;地铁临近既有基础情形施工研究综述[J];自然灾害学报;2009年03期 |
9 |
林晓玲;土工织物加筋垫层在建筑软基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1994年03期 |
10 |
刘吉福;关于“加筋垫层对地基沉降控制效果的多方案比较”的讨论[J];岩土工程学报;2002年02期 |
11 |
郑娟;;土质边坡渐进破坏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研究[J];职业时空;2009年12期 |
12 |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总目次[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年12期 |
13 |
;《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总目录(第32卷),第1~12期(总207~212,212,214,216期)[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12期 |
14 |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第30卷(2010年)总目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6期 |
15 |
瞿剑钧,华勇清,李林福;土工格栅加筋垫层在航道驳岸软基处理中的应用[J];水运工程;2000年04期 |
16 |
徐少曼,洪昌华;考虑加筋垫层的堤坝下软基稳定分析法[J];土木工程学报;2000年04期 |
17 |
张宪彬,何晖宇;龙大一级公路的软基处理[J];交通科技;2004年04期 |
18 |
;《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第28卷),第1~12期,增刊(总157~169期),总目录[J];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12期 |
19 |
李正;;现浇刚性芯复合桩数值分析[J];福建建筑;2008年05期 |
20 |
;《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总目录(第30卷),第1~12期(总182~191,193~194期)[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