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性与心率的关系
【摘要】:
背景: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及早诊断和及早治疗。而冠状动脉CT成像历来困难。因为冠状动脉细小的直径需要很高的空间分辨率,同时冠状动脉持续的高速运动,包括时不时的不规则运动,CT扫描仪必须具备为跳动的心脏行最小运动伪影的成像所需的足够的时间分辨率。只有时间分辨率小于100 ms时才可以在高心率及心律不规则的病人中取得具有诊断价值的冠状动脉CT影像。当使用单扇区重建技术时,多层螺旋CT(MSCT)的时间分辨率大约相当于X线机架绕患者旋转360°所花费时间的一半,而现行的MSCT球管转速多在0.375 S/转或以上。因此许多研究者建议,当病人心率大于70次/min时应服用降低心率的药物,以降低冠状动脉的运动伪影,或采用多扇区重建技术,即利用将2个或者以上的相邻的心动周期内获得数据投射到一副图中的扇区重建技术而将时间分辨率提高到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视心率而定),但此时对心律的要求比较严格,若心律不齐,则可导致图像质量明显下降。为了在任何心率下得到可靠的诊断图像,必须提高冠状动脉CT检查的时间分辨率。2005年底西门子医疗系统推出的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时间分辨率可以达到83ms(单扇区重建),CT冠脉造影的心率限制在DSCT中得到了解除。目前学者对DSCT冠脉造影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心率与图像质量的关系,对心率、心率变异性与诊断准确性的关系的研究较少。
本课题研究主要集中在扫描时平均心率和心率范围对于双源CT(dual-sourceCT,DS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准确性。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系统地评估扫描时平均心率和心率范围对于双源CT(dual-source CL,DS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并与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CAG)对照,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准确性。
材料与方法:
收集2007年6月至2008年10月之间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又进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34例,其中男性102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66.1±10.6岁,年龄范围37~87岁。所有患者均已知或者怀疑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冠状动脉CTA与冠状动脉CAG的间隔时间不超过2周。所有CTA图像数据均包括完整的检查时的心电图数据。本研究排除标准:已放置支架、屏气欠佳、冠脉搭桥术后的患者。
1、双源CT扫描方法
所有CT检查均由双源CT(Somatom Definition)完成。在CT检查前两分钟,所有病人均舌下喷5mg的硝酸甘油喷剂,但不服用β受体阻滞剂。
2、图像重建及后处理
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所有图像。所有图像均传到安装了心脏后处理软件(Syngo Circulation,siemens)的三维工作站(Leonando,siemens)。图像处理包括多平面重组(multiple planar reformation,MPR),滑动薄层最大密度投影重组(thin-slab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thin-slab MIP)和三维容积漫游重组(volumerendering,VR),
冠状动脉按照美国心脏联合会建议的方案划分为15段。右侧冠状动脉包括1-4段,左主干和前降支包括5-10段,回旋支包括11-15段,如果存在中间支则为16段。
3、图像评判
图像由两名熟悉心血管的CT医师在未知扫描期间心率和心律的情况下,利用横断位原始图像、多平面重组、滑动薄层最大密度投影技术进行分析和分级。图像质量分为四级:1优异,没有运动伪影、节段显示清晰:2好,轻微伪影、节段轻微模糊;3足够,中等伪影,中等模糊但没有结构不连续;4不可评估,节段走行可疑或者不连续,以至不能评估或者结构不可区分。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利用Circulation软件的冠状动脉血管测量功能反复测定三次,取其平均值。将狭窄程度≥50%的节段标记为阳性。
4、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用机为PHILIP H5000 C型DSA机,采用常规的Judkin法。狭窄程度由一名从事冠状动脉造影多年的副主任医师在未知患者姓名、年龄、CT图像结果等临床资料情况下独立完成。将狭窄程度≥50%的节段标记为阳性。
结果:
一、冠状动脉各节段的总体图像质量
一共评估了134个病人共1751个冠状动脉节段。不同评分组冠状动脉节段数分别为:1分,899(5 1.4%);2分,727(41.5%);3分,114(6.5%);4分,11(0.6%)。图像质量不可评估的节段分别为节段2(1个)、节段4(1个)、节段7(2个)、节段8(1个)、节段12(1个)、节段13(2个)、节段1 5(3个)。
二、平均心率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按照扫描期间的平均心率以70bpm为界分为≥70bpm组和70bpm组,5、12、14、16段两组图像质量未见差异,其余各段图像质量可见明显差异(P0.05)。
三、心率范围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按照扫描期间心率范围(最高心率-最低心率)8bpm为界将所有患者分为≥8bpm组和8bpm组。在任何冠状动脉节段均未发现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整体图像质量与心率范围之间存在的相关性(P0.05)。
四、平均心率对诊断准确性的影响
在平均心率≥70bpm组中,双源CT冠状动脉CTA诊断右侧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1%、97.7%、82.1%、99.3%,左主干及前降支的相应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8.7%、91.9%、100%,回旋支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98.7%、73.3%、99.4%。整体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2%、98.4%、86.2%、99.6%。
在平均心率70bpm组中,双源CT冠状动脉CTA诊断右侧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96.6%、85.0%、99.4%,左主干及前降支的相应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9.1%、93.9%、100%,回旋支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9.5%、92.9%、100%。整体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4%、99.0%、91.0%、99.8%。
右侧冠状动脉、左主干及前降支、回旋支CTA、整体的冠状动脉分支的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在两组之间未见差异(P0.05)。
五、心率范围对诊断准确性的影响
扫描期间心率范围≥8bpm组中,双源CT冠状动脉CTA诊断右侧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4%、97.8%、84.2%、98.9%,左主干及前降支的相应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8.6%、90.9%、100%,回旋支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9.0%、83.3%、100%。整体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0%、98.5%、87.4%、99.7%。
扫描期间心率范围8bpm组中,双源CT冠状动脉CTA诊断右侧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8.0%、81.0%、100%,左主干及前降支的相应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9.2%、95.0%、100%,回旋支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8%、99.0%、81.8%、99.0。整体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0%、98.8%、88.9%、99.7%。
右侧冠状动脉、左主干及前降支、回旋支CTA、整体的冠状动脉分支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在两组之间未见差异(P0.05)。
全体患者的双源CT冠状动脉CT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0%、98.6%、88.0%、99.7%。
结论:
在评估冠状动脉时,双源CT 83ms的时间分辨率可以在很大范围的平均心率情况下获得具有诊断意义的图像质量。同时,双源CT在采用绝对时相重建图像的基础上,可以在很大范围的心率变化范围内获得具有诊断意义的图像质量。而且双源CT在高心率和心律失常的患者中也可以获得很高的诊断准确性。
|
|
|
|
1 |
周建华,党书毅,王玮,胡怀明,胡玲,王崇全,王斌;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四川医学;2005年09期 |
2 |
杨晓帆;宫剑滨;江时森;陈锐华;;心电图判断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12期 |
3 |
汪涛;康宏;张福;李琦;张钲;;冠心病介入术后平板运动试验的随访价值[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年01期 |
4 |
曹政;刘祥其;;31例心电图阴性不典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13期 |
5 |
周允中;;应用桡动脉作主动脉-冠状动脉傍路移植术[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1974年04期 |
6 |
姚正义;;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在过度换气时出现类似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1975年01期 |
7 |
井上;清植田桂子;桑木絅;一白井彻郎;宋振才;;心动图检查左冠动脉主干部——M波型左冠动脉部回波的特征[J];贵州医药;1981年02期 |
8 |
吕国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冠状动脉造影形态变化及其发病机理[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1985年06期 |
9 |
曾行德,曾建华,陈卫国,刘伊丽;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00例临床X线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1991年05期 |
10 |
张代富,刘建文,梁亚凤,张荣江,高尔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50例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
11 |
郑亚安,郭静萱,丛玉芳,陈明哲;100例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
12 |
陈柯萍,王崇慧,王莉,吴永健,王方正,陈新;心率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J];临床心电学杂志;1996年04期 |
13 |
马长生;王乐丰;李继福;沈玉祥;宋文宣;魏经汉;陈淑敏;栗印军;黎辉;胡大一;;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154例报告[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年06期 |
14 |
李洪稳,韩立宪,张军,尹万年,王玉刚,元柏民;冠状动脉造影剂应用的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1997年02期 |
15 |
陆东风,李昭骥,熊龙根,马扎坤,李国强,许博裳;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早期和晚期冠状动脉造影的改变[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8年05期 |
16 |
王丽姿,蔡宝珠,万虹;冠状动脉造影致室颤一例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1999年09期 |
17 |
赵丕田,陈静;不典型胸痛冠状动脉造影51例体会[J];中国综合临床;2001年05期 |
18 |
凌政,李平,陈丽芬,张少富,刘明,苏庆建,梁志海;348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19 |
陈佩贞!510260,李昭骥!510260,陆东风!510260,刘世明!510260,熊龙根!510260;高血压病患者ST-T改变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1年03期 |
20 |
林杰,吴岚,李廷富,竹越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及急性期PTCA的临床评价[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