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研究
【摘要】:
急性白血病(AL)是一组异质性疾病,无论在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和临床特征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近几十年来,随着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核型分析已经成为临床实践中的一项常规检查项目,对于AL的诊断和预后起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文献报道的数据绝大多数来自于西方国家的统计。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已经发现血液肿瘤的疾病性质具有人种差异。但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例数较少的病例,大规模的统计屈指可数。特别是针对中国患者群至今没有进行过大样本的系统研究。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对十几年来在本院接受细胞遗传学分析的两千多名初发AL患者的染色体性状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对异常类型进行分类并计算人口发生率,进而将这些统计结果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报道进行比较,希望得出一个较全面的、反映中国患者群特征的急性白血病细胞遗传学谱。
另一方面,作为新兴的表观遗传学和表观基因组学最重要的研究内容,关于CpG岛的甲基化所致抑癌基因转录失活,进而影响肿瘤发生、发展这一问题也成为研究热点。携带AL特有的染色体易位/倒位的动物模型提示,单纯的遗传物质改变不足以诱导血液恶性肿瘤的发生,在很多情况下,表观遗传学修饰一同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恶化,成为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尽管抑癌基因的甲基化已经成为白血病细胞中的普遍现象,只有少数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已经被确定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有关。因此,我们对多个基因在AL患者中的甲基化状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基因甲基化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细胞遗传学特征,主要核型异常的发生情况以及不同人种之间的差异。
方法:对1994年至2007年在本院血液研究所进行核型分析的1432例初发AM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本研究结果与目前文献中最具代表性的大样本报道进行比较。
结果:在1,432名患者中,有1,293例核型分析成功(90%),其中746例(58%)观察到克隆性异常,异常率与文献报道接近。发生频率最高的染色体异常为t(15;17),见于所有分析成功病例的14%,其次为t(8;21),发生率8%,t(9;22),+21和+8,发生率均为2%。在不同的FAB亚型中,M3患者发生染色体易位的比例最高,为58%;M1患者中发生染色体丢失的比例最高,为18%;而M5患者中发生三倍体的比例最高,为29%。复杂核型最常见于M0亚型,占其总数的17%。在0-60岁之间,AML的总体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从0-9岁的0.3例/100,000人增加到50-59岁的6.2例/100,000人,60岁以后开始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从60-69岁的4.9例/100,000人减少到80岁后的1.4例/100,000人。
结论:超过半数的初发AML患者伴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FAB亚型、AML患者的年龄分布以及常见核型异常的发生率在不同人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第二部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细胞遗传学特征,主要核型异常的发生情况以及不同人种之间的差异。
方法:对1994年至2007年在本院血液研究所进行核型分析的585例初发AL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本研究结果与目前文献中最具代表性的大样本报道进行比较。
结果:585名ALL患者中共有551例核型分析成功(成功率94%),其中300例(49%)观察到克隆性染色体异常。119例(22%)为高超二倍体(>50条染色体)。发生频率最高的染色体易位是t(9;22),见于11%的患者,其次是11q23重排和T细胞受体(TCR)异常,发生率均为2%。不伴常见染色体易位的复杂核型见于20名(4%)患者。根据2000年浙江省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我们计算了ALL在各年龄段的发病率。在我们统计的人群中,ALL的发病率有两个年龄峰。第一个年龄峰是15-19岁,发病率为2.4例/100,000人,第二个年龄峰是55-59岁,发病率为2.3例/100,000人。
结论:接近半数的初发ALL患者伴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ALL患者的年龄分布及常见核型异常的发生率在不同人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第三部分急性白血病的DNA甲基化研究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DKK3.TMS1、DAPK、ASPP1和WIF1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的甲基化情况,以及DNA甲基化在AML中的潜在预后价值。
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71例初发AML骨髓样本中DKK3。TMS1、DAPK、ASPP1和WIF1五个基因的甲基化情况,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数据分析抑癌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AM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结果:在71例骨髓样本中,DKK3的甲基化频率为63.4%(45/71),DAPK的甲基化频率为60.6%(43/71),而TMS1、ASPP1和WIF1均未检测到甲基化。卡方分析发现,DKK3和DAPK的甲基化状态有显著相关性(P=0.006)。>60岁的患者DAPK甲基化频率明显高于≤60岁的患者(87.5%vs.57.1%,P=0.037)。发生DAPK甲基化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WBC计数明显高于不发生DAPK甲基化的患者(57.2×10~9/L vs.11.2×10~9/L,P=0.017)。此外,不发生DAPK甲基化的患者一次诱导缓解率高达92.3%,而发生DAPK甲基化的患者缓解率仅为54.2%(P=0.018)。对于伴预后中等核型且接受常规化疗的患者进行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发现,发生DAPK甲基化的患者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3.2个月,而DAPK不发生甲基化的患者的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为24.8个月,具显著差异(P=0.045)。
结论:抑癌基因的启动子甲基化在初发AML中普遍存在。DAPK甲基化是影响AML化疗效果以及无复发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之一。
|
|
|
|
1 |
谭凤钦,刘杰,张香改,徐铎,张莹,范爱玲;男性不育患者细胞遗传学检测及意义[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3年04期 |
2 |
秦似龙,王明荣;肿瘤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4年01期 |
3 |
潘金兰,薛永权,姜海燕,何军,王玮,吴亚芳;逆转录多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急性单核系白血病M4/M5MLL基因重排检测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5年04期 |
4 |
刘凌波;李蕾;邹萍;;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_(5a)和M_(5b)细胞遗传学与临床表现的比较(英文)[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6年04期 |
5 |
戴盛明;李湧;谭鹤长;黄培山;韦叶育;王慧芳;黄崇媚;邵晶旋;;3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染色体追踪观察[J];医学文选;2006年03期 |
6 |
胡晓梅;杨晓红;王洪志;许勇钢;刘池;肖海燕;郑春梅;张姗姗;李柳;胡乃平;刘锋;麻柔;;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表达CD7抗原的临床意义以及与细胞遗传学的相关性[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9年01期 |
7 |
唐郁文;;721例遗传咨询细胞学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09年11期 |
8 |
商恩荣;吴继宁;李力;陈心秋;谢肖兰;刘林伟;张海燕;;144例滋养细胞瘤患者夫妇外周血G显带染色体病例——对照研究[J];广西医学;1994年02期 |
9 |
张灼华,夏家辉,李麓芸;原位杂交及其医学应用[J];国际遗传学杂志;1988年03期 |
10 |
薛志科;;难治性贫血患者粒-单系和红系克隆性受累的细胞遗传学证据[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89年01期 |
11 |
郑丽芳,刘晓音,吴楠;1170例细胞遗传学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1年01期 |
12 |
陈秀娜,袁晶,汪蓉;饮水中Ames试验阳性有机提取物的细胞遗传学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92年S1期 |
13 |
陈晶,朱楣光,刘国川,张海霞,白艳玲,刘丽慧;4195例人体外周血细胞遗传学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3年01期 |
14 |
高明,王绍金;721例受检者细胞遗传学的染色体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3年02期 |
15 |
;内分泌腺疾病及代谢病[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9年09期 |
16 |
朱金玲,李月秋,罗佳滨;377例遗传咨询者的染色体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0年01期 |
17 |
王瑞艳,张学红,颉晓玲;闭经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4年08期 |
18 |
魏道林,王椿;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4年06期 |
19 |
宋婕萍;刘爱云;刘桂英;郭淮;陶晓玲;;169例闭经患者的遗传学及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6年02期 |
20 |
蔡永林;郑裕明;汤敏中;李少文;李军;;外周血中单个细胞染色体畸变的遗传学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