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沉积记录研究
【摘要】:
通过现场调查,利用光合色素组成信息探讨了东海31°N纬度断面上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结构。通过分析长江口及东海海域水体颗粒有机碳的组成特征及沉积物中有机碳、氮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生物硅、绿素、光合色素等标志物,讨论了调查海区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来源、保存情况及影响因素;结合~(137)Cs定年揭示了20世纪4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近60年来长江口赤潮多发区古生产力及其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2007年夏季光合色素表征的东海海域31°N纬度断面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表现为:近岸营养盐丰富海域(N/P>16,表现为潜在的P限制海区),浮游植物生物量较高,主要以硅藻为主,其次为隐藻。同时还有少量的绿藻、定鞭藻、甲藻、蓝细菌等,未检测出原绿球藻和金藻。外陆架海域,营养盐绝对浓度低且表现出明显的氮限制,浮游植物生物量低,上层海水中主要以蓝细菌为主,其次为金藻、定鞭藻、绿藻和原绿球藻,而硅藻很少。蓝细菌在水柱过程中多发生降解作用而很少沉降到海底,硅藻则在底层海水中存在由近岸向外陆架的侧向输运过程。东海颗粒有机碳(POC)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到悬浮泥沙量的影响,浓度变化范围大,且表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特征。表层海水POC主要为海洋生物来源,底层颗粒有机碳中碎屑有机碳对POC有较大贡献,尤其在近岸海域。
沉积物有机碳(TOC)、生物硅(BSi)、绿素(chlorin)等对海区古生产力的指示有显著差异。研究海域TOC含量为0.10%~0.72%,由于长江口近岸海域和杭州湾受陆源输入影响较大,因此有机碳含量总体表现为近岸高,远岸低的特征。BSi主要表现为硅藻的生产力,浓度变化为0.05%~0.30%,表现出近岸海域硅藻生产力高,而向外海降低的趋势。绿素表征总浮游植物生产力,浓度范围为0.03μg/g~7.71μg/g,高值分布在122.5°E~123.5°E范围内,与长江口外高生产力区相对应。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氮同位素(δ~(15)N)及有机质C/N比值分析表明研究海区使用δ~(13)Corg信息来表征有机质来源更为合适,研究海区δ~(13)Corg值为-24.45‰~-20.48‰,表明其有机质为陆源和海源的混合来源。δ~(15)N则更多的显示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改造的信息,在东海外陆架海区由于受固氮作用的影响,δ~(15)N偏轻,而近岸海域沉积物δ~(15)N信息则是受到营养盐过剩、有机质选择性降解以及脱氮等过程的综合改造结果。调查海区C/N比值在5.27~11.29间变化,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有机质来源,但受到沉积物中吸附的无机氮以及有机质选择性降解等因素的干扰。
长江口外赤潮多发区沉积物柱状样G1柱沉积速率为1.55±0.03 cm/a,年代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初期。δ~(13)Corg为-19.50‰~-26.15‰,Corg/N为4.03~19.4,沉积有机质为混合来源。δ~(15)N为2.23‰~6.39‰,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δ~(150N改造影响了物源信号,在60~80年代时间段存在低值,与该时段环境中营养盐持续输入,氮盐过剩及固氮作用增强等相对应。古生产力替代指标TOC、BSi及绿素的研究表明50年代初海区生产力较低。在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海源输入比重加大,且硅藻生产力大幅提高,与此阶段长江口营养盐浓度迅速增加相应。沉积物中浮游植物色素组成信息还表明在该时段绿藻、蓝藻等生产力也有增加。80年代后,BSi显示硅藻生产力降低。色素信息则表明青绿藻、隐藻或甲藻等藻类生物量增加。这与海区氮盐持续增加,但Si、P等则呈降低趋势,N/P、P/Si值迅速增大密切相关。营养盐结构的变化对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比率有显著影响。有机碳同位素数据表明此阶段陆源有机碳的贡献增强。
|
|
|
|
1 |
刘材材;项凌云;张昊飞;王金辉;;长江口异养细菌生态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海洋环境科学;2009年S1期 |
2 |
陈美榕,石少华,沈红梅;长江口海域海水表层温度与厄尔尼诺事件的关系[J];海洋预报;2005年01期 |
3 |
苗育田,刘清玉,于洪华;长江口海域潮流场数值模拟[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4期 |
4 |
;海洋水文[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9年01期 |
5 |
吴瑜端,陈慈美,陈于望,林玉明,王隆发;长江口海域有害重金属Cr(Ⅲ)、Cu(Ⅱ)和Hg(Ⅱ)的地球化学收支平衡[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3期 |
6 |
林晶;吴莹;张经;朱卓毅;;最大浑浊带对长江口有机碳分布的影响初探[J];海峡科学;2009年06期 |
7 |
王正方,张碧珍,杨晓兰,姚龙奎,阮小正;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Cd、Zn的行为[J];海洋环境科学;1983年03期 |
8 |
邵秘华,王正方;长江口海域悬浮颗粒物中铜、铅、镉的化学形态及分布特征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2年02期 |
9 |
丁继胜;吴永亭;周兴华;杨龙;;长江口海域声速剖面特性及其对多波束勘测的影响[J];海洋通报;2006年03期 |
10 |
王艳;腾琳;;2004年春季长江口海域甲藻孢囊的分布研究[J];生态科学;2006年02期 |
11 |
潘胜军;沈志良;;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硅酸盐的分布变化特征[J];海洋科学集刊;2009年00期 |
12 |
郑舜琴,张淑美;长江下游及长江口海域中汞的分布[J];海洋科学;1986年06期 |
13 |
王舒畋;李斌;;长江口海域的第四纪断层与新构造活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1期 |
14 |
张立娟;线薇微;刘素美;;长江口春季水体中磷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海洋环境科学;2010年05期 |
15 |
王正方;姚龙奎;阮小正;;长江口营养盐(N,P,Si)分布与变化特征[J];海洋与湖沼;1983年04期 |
16 |
叶属峰,纪焕红,曹恋,黄秀清;长江口海域赤潮成因及其防治对策[J];海洋科学;2004年05期 |
17 |
黄海燕;陆斗定;夏平;王红霞;;2006年冬季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类学研究[J];生态学报;2009年11期 |
18 |
于宇;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段丽琴;;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及环境意义[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
19 |
邵秘华,李炎,王正方,张素香;长江口海域悬浮物的分布时空变化特征[J];海洋环境科学;1996年03期 |
20 |
纪灵
,任荣珠
,梁源高;烟台市近岸海域无机磷含量逐年上升[J];海洋信息;199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