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基湿化学法合成硒化镉和钛酸钡盐材料
【摘要】:
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发展趋势是实现从源物质到目标材料的全过程控制,以调控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本文选择水基湿化学合成方法,分别以沉淀和溶液燃烧方式合成了以硒化镉和钛酸钡盐为代表的非氧化物和氧化物材料,并针对合成条件控制、产物组分控制、过程中间相形成及其对目标材料合成的影响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为了克服传统非水体系合成CdSe纳米晶需采用复杂的有机先驱体、高反应温度和复杂的反应装置等缺陷,本文采用水溶性先驱体,在水溶液中合成了不含氧化物杂质的CdSe和CdSeS纳米晶。CdSe的形成过程中温度、酸碱度和反应时间起到了重要作用:在pH=12,T=80℃,t=5h时,最有利于高纯的CdSe的形成;其中OH~-控制了含Se前驱体向溶液中释放Se~(2-),在CdSe形成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为了改善CdSe纳米晶的可分散性并增强其发光性能,本文采用有机聚合物(PVA)和双官能团巯基酸类化合物分别在水基体系中直接对CdSe纳米晶进行表面修饰改性,以改善纳米晶粒分散性,提高其荧光性能。经巯基丙酸表面修饰改性后,CdSe纳米晶可通过巯基丙酸的羧基端与牛血清白蛋白V(BSA)的氨基端发生脱水缩合形成肽键,从而与BSA结合,并显示出对蛋白质分子良好的荧光标识性能。
(3)为了采用水基湿化学方式合成纯相Ba_2Ti_9O_(20),本文研究了溶液干燥方式对所得干胶的均匀性及相组成等的影响,发现平板快速干燥有利于获得高度均一的干胶,进而有利于合成纯相Ba_2Ti_9O_(20)。在此基础上采用溶液直接均匀加热、燃烧的方式获得了高度均一的前驱体粉末。并通过调节初始溶液中硝酸根/柠檬酸(n/c)比的变化,对其燃烧产物、中间相产物以及最终陶瓷相的影响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n/c=6.33的条件下,中间产物中存在较高含量的BaTi_5O_(11)相,进而有利于Ba_2Ti_9O_(20)相的形成。
(4)为了研究水基溶液燃烧法合成Ba_2Ti_9O_(20)相时制备条件对中间相、最终产物及其性能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调节初始溶液助燃剂硝酸铵(AN)的不同加入量,研究了燃烧程度对Ba_2Ti_9O_(20)相形成的影响:不完全燃烧形成的残余有机物将引起产物中非晶态Ti氧化物量增加,不利于中间相BaTi_5O_(11)的形成,最终影响了Ba_2Ti_9O_(20)相的纯度;此外,本文通过燃烧产物预烧温度、时间等条件的调节研究了Ba_2Ti_9O_(20)陶瓷热处理制度与其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燃烧产物经过900℃热处理4小时得到的陶瓷先驱体粉末再经1200℃烧结4小时后能得到性能较好的Ba_2Ti_9O_(20)陶瓷材料,其相对致密度达到了96%(4.26g/cm~3),介电常数也达到了42左右。
(5)为了进一步研究以水基溶液燃烧法制备复杂氧化物陶瓷,本文在制备Ba_2Ti_9O_(20)的基础上,开展了制备组分、结构更为复杂的钨青铜结构多元氧化物介电陶瓷的研究:以水基溶液燃烧法成功制备出Ba_(6-3x)Sm_(8+2x)Ti_(18)O_(54)钨青铜结构陶瓷材料,并可通过先驱体溶液中的Sm含量控制最终陶瓷中的Sm含量(x=0.5,0.67,0.75)的;同时,研究发现先驱体溶液中柠檬酸/金属离子(CA/M)摩尔比变化对其燃烧产物,中间相产物以及最终陶瓷相的形成有着显著的影响:当CA/M=1.2的条件下,所制得的Ba_(6-3x)Sm_(8+2x)Ti_(18)O_(54)(x=0.67)陶瓷材料具有较好的陶瓷性能及介电性能:其中密度和相对致密对分别都达到了较大值(5.73g/cm~3,97.7%),而介电常数也达到了相对较大值(82.1)。
|
|
|
|
1 |
顾豪爽,王世敏,包定华,邝安祥;pH值对Bi_4Ti_3O_(12)溶胶水解特性的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4期 |
2 |
张昌松,高峰,杨祖培,田长生;熔盐法制备片状钛酸铋粉体的研究[J];材料工程;2004年12期 |
3 |
苗鸿雁,周耀辉,朱刚强;钛酸锶钡压电陶瓷超细粉体的水热法合成[J];无机盐工业;2005年05期 |
4 |
王瑞生,王榕林,王志发,李如椿,陈永强;合成温度对钛酸铝材料热膨胀系数和抗热震性的影响[J];耐火材料;2005年02期 |
5 |
方瑜,肖定全,刘娟妮,朱建国;溶胶-凝胶法制备钛酸锶钡铁电薄膜的研究[J];无机盐工业;2005年06期 |
6 |
宋旭春,郑遗凡,曹广胜,殷好勇;过渡金属离子置换钛酸纳米管的制备和光催化活性[J];无机化学学报;2005年12期 |
7 |
毛翔宇,陈小兵;Bi_4Ti_3O_(12)取向陶瓷的铁电和介电性能[J];硅酸盐学报;2004年11期 |
8 |
张磊,赵生双,赵焕绥,钟维烈,张沛霖,王晓慧,冯景伟,陈大任;SAG法Ba_(1-x)Sr_xTiO_3的介电性质[J];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
9 |
孙康,王永刚;溶胶—凝胶法制取超细TiO_2粉末[J];无机盐工业;1997年03期 |
10 |
张平,李大成,全学军,刘恒,陈朝珍;攀枝花钛资源综合利用与深度加工[J];四川有色金属;1996年03期 |
11 |
陈丽英,葛虹,朱冬梅,王树銮,傅鹏立;以活性炭固载钛酸四丁酯为催化剂合成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工艺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
12 |
高峰,张昌松,张慧君,田长生;熔盐法制备Bi_4Ti_3O_(12)的研究[J];压电与声光;2005年02期 |
13 |
张近;钛酸锶的制备与应用[J];钛工业进展;1998年06期 |
14 |
许效红,姚伟峰,张寅,周爱秋,侯云,王民;钛酸铋系化合物的光催化性能研究[J];化学学报;2005年01期 |
15 |
赵国宏,李伟,王仲来,汪汉卿,杨建军,陈立仁;纳米管钛酸多孔层石英毛细管色谱柱的制备及热处理对色谱保留性能影响研究[J];分析化学;2004年03期 |
16 |
刘德海,王犬林;含氟钛酸酯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J];化学世界;1996年06期 |
17 |
祖庸,卫志贤;钛酸锶的制造技术[J];钛工业进展;1996年04期 |
18 |
李翠莉,王景峰,陈景林,李淑云;复合钛酸催化二甘醇合成1,4-二氧六环[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19 |
张小林,熊振俨;钛酸丁酯合成的纳米晶钛酸钡的研究[J];无机盐工业;1997年03期 |
20 |
喻志刚,袁荞龙,应圣康;SiO_2-TiO_2复合微粒的研究[J];复合材料学报;200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