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暂态稳定约束的电力系统最优潮流研究
【摘要】:
含暂态稳定约束的电力系统最优潮流是电力系统暂态稳定预防控制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关于该问题的研究热点集中于暂态稳定约束条件的处理和各种高效优化算法的引入。根据暂态稳定约束条件的不同处理方式,当前的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两类:基于时域数值仿真思想的间接法和基于李雅普诺夫暂态能量函数的直接法,其中前者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数值离散法和约束转换法。
从数学模型上看,含暂态稳定约束的最优潮流(Transient Stability constrainedOptimal Power Flow,TSOPF)问题是一个大规模的非线性规划问题,内点法及其改进算法作为一种成熟高效的优化算法在该问题求解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考虑基于数值离散法和内点法的差分TSOPF问题。由于当前该问题的研究重点从单一预想故障发展到多个预想故障,所涉及的电力系统也从小规模测试算例逐步发展到中等和大规模的实际电力系统,因此内点法在求解差分TSOPF这种大规模优化问题时可能遭遇计算时间过长、内存消耗过大甚至不可解的“维数灾”,给该问题的实际应用带来困难。针对现有差分TSOPF内点算法的上述不足,本文从两个方面入手对基于内点法的差分TSOPF问题进行降阶以减小问题规模,提高计算效率。
首先,提出了一种针对多预想故障集的迭代故障筛选策略。在TSOPF问题中,能对目标函数值产生影响的预想故障数目往往不多,将所有预想故障加入内点法TSOPF模型既无必要也不现实。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有效集概念和时域仿真的多预想故障迭代筛选策略,根据当前优化运行点上的时域功角曲线信息识别出有效故障,并进一步筛选出支配其他有效故障的关键故障,然后考虑关键故障进行一次TSOPF计算,得到下一优化运行点。该过程迭代进行,直至没有新的有效故障出现。
其次,针对内点法计算过程中修正方程组维数过大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案。常规方式下,导致内点法TSOPF问题规模过大的原因之一是电力系统暂态微分代数方程被差分为等式约束。事实上,由于任何数值离散方法均存在截断误差,将其作为等式约束是没有必要的。本文提出一种降阶内点算法,将微分代数方程转化为与所用差分方法精度相关的不等式约束,使得问题规模比常规方式降低了近一半,大大减少了计算时间和内存消耗量,提高了内点算法的计算效率。
本文采用所提出的故障筛选策略和降阶内点算法对多个不同规模的算例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该预想故障筛选策略可行且可靠,而降阶内点算法较常规方式则大幅度提高了计算效率,这为大规模TSOPF问题的求解提出了新的思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M711
|
|
|
|
1 |
蔡广林;张勇军;任震;;基于非线性多中心校正内点法的最优潮流算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7年12期 |
2 |
范文涛,薛禹胜;并行处理在电力系统分析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8年02期 |
3 |
赵晋泉,侯志俭,吴际舜;牛顿最优潮流算法中离散控制量的新处理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年23期 |
4 |
薛禹胜;暂态稳定预防控制和紧急控制的协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年04期 |
5 |
甘德强,辛焕海,王建全,杜正春,李颖晖;暂态稳定预防控制和优化新进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年10期 |
6 |
覃振成,乐秀璠,蓝澜,李春林;基于改进非线性预报-校正内点法的最优潮流[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年09期 |
7 |
夏德明;梅生伟;沈沉;薛安成;;基于暂态稳定裕度指标的最优潮流求解[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年24期 |
8 |
吴荻;辛焕海;甘德强;;考虑暂态稳定约束最优潮流的算例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年05期 |
9 |
万秋兰;;大电网实现自愈的理论研究方向[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17期 |
10 |
徐泰山;薛禹胜;李碧君;鲍颜红;杨卫东;许剑冰;崔晓丹;;暂态稳定在线预警故障集的自适应筛选[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22期 |
|
|
|
|
|
1 |
赵波,郭创新,曹一家;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和动态调整罚函数的最优潮流计算(英文)[J];电工技术学报;2004年05期 |
2 |
王成山,魏炜;联营体模式下考虑静态电压稳定性约束的阻塞管理[J];电工技术学报;2005年03期 |
3 |
吴杰康,李佳宇,张琳,邓永健;电力市场中基于模糊负荷的实用有功静态安全域[J];电工技术学报;2005年06期 |
4 |
陶炜,刘笙;网络结构保持下的能量裕度灵敏度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8年11期 |
5 |
李颖晖,张保会;对Normal Form变换的多值性的分析与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年06期 |
6 |
吕志来,张保会,哈恒旭;模糊子集和Taylor级数相结合的快速事故筛选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年22期 |
7 |
薛禹胜;EEAC与直接法的机理比较(一)——受扰程度函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年11期 |
8 |
薛禹胜;EEAC与直接法的机理比较 (四)回顾与瞻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年14期 |
9 |
薛禹胜;暂态稳定预防控制和紧急控制的协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年04期 |
10 |
杨新林,孙元章;电力系统动态安全调度新算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