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内皮脂酶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关系的研究
【摘要】:
目的与背景
内皮脂酶(endothelial lipase, EL)是近年来发现的甘油三酯脂肪酶基因家族的新成员,其与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有同源性。内皮脂酶主要有磷脂酶的活性,它是体内HDL-C调节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的脂蛋白酶。关于内皮脂酶与HDL-C代谢的关系,多是由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所得,内皮脂酶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并且受细胞因子(IL-1、TNF-α)和物理因素(剪切力、血管张力)的调节,各种体外研究和动物研究均提示内皮脂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关于血浆内皮脂酶水平与脂质代谢和冠心病的关系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本研究通过测定血浆内皮脂酶的水平和血清血脂水平,初步探讨其与脂质代谢的影响和冠心病的发病关系。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于2006年12月至2009年10月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580例。术前常规行Allens试验评价桡动脉、尺动脉侧支循环情况,并排除了严重的心瓣膜病,心肌病和心包积液的患者。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等禁忌症。应用Seldinger法穿刺桡动脉,Judkins导管进行冠脉造影,由2名富有经验的医师分析造影结果。3条心外膜下冠状动脉及其大分支任何一段直径狭窄≥50%为阳性,冠心病诊断成立。冠状动脉狭窄累及主要冠状动脉支数为病变支数,分单支、双支、三支病变。根据造影结果分为两组:(1)冠心病组:共271例,其中心绞痛16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76例和急性心肌梗死27例,并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Ⅰ组)、双支病变组(Ⅱ组)和三支病变组(Ⅲ组)。(2)对照组(0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共309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汉族人群,无血缘关系。
2方法
2.1血标本采集:受试对象均于入院后次日清晨6:00从肘静脉取血3 ml,置于EDTA抗凝管中15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血浆分装入2 m1的EP管,置于-70℃保存待测。
2.2 EL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EL水平(试剂盒购自武汉中美试剂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在96孔板中依次加入待测样品及标准品、抗人EI抗体、HRP标记的亲和素、底物TMB最后加入终止液,于波长450nm处读取数据。
2.3高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hs-CRP胶乳免疫增强比浊法试剂盒,由Orion公司提供。
2.4血脂的检测: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试剂由德国豪迈公司提供。
2.5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记数资料采用直接记数统计,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一元线性回归采用Linear Regression回归,对于偏态分布的资料进行对数转换后达到近似正态分布,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采用方差分析,各亚组间两两比较检验采用最小显著差法(LSD)。以P0.05为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统计软件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
结果
1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特点两组间平均年龄、体重指数、总胆固醇水平、吸烟者、高血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
2总的病例血浆内皮脂酶的浓度为1079.40±424.06ng/ml,经Kolmogorov-Smirnov检验其符合正态分布(Z=0.708,P=0.6980.05)。
3血浆内皮脂酶水平与脂质代谢的相关性分析所有患者血浆内皮脂酶水平为:1079.40±424.06ng/ml,其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C具有负相关性(R=-0.152,P<0.001),而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C等无相关性。
4血浆内皮脂酶水平与高密度脂蛋白具有负相关性以血浆内皮脂酶水平(Y)为因变量,高密度脂蛋白(X)为自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为Y=1212.40-2.67X(R=-0.152,F=12.162,P<0.001)。
5冠心病组血浆内皮脂酶水平为1185.96±503.69ng/ml,对照组的血浆内皮脂酶水平为971.99±299.70ng/ml,两者相比差别有显著性(t=6.265,P0.001)。
6将所有患者按血浆内皮脂酶水平分为大于1075ng/ml组(暴露组)和小于1075ng/ml组(非暴露组)和,分别统计其冠心病阳性和阴性病例数。其中暴露组冠心病发病率为61.09%,非暴露组其冠心病发病率为36.66%(x2=33.69,P0.001)。
7冠心病组按病变程度分为单支病变组(Ⅰ组)、双支病变组(Ⅱ组)和三支变组(Ⅲ组),各组的血浆内皮脂酶水平为:Ⅰ组:1167.51±461.02,Ⅱ组:1218.78±594.33,Ⅲ组:1230.01±439.06,差别无显著性(F=0.414,P=0.6620.05),各组间经LSD检验差别无显著性。
8随机抽取210名患者测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因hs-CRP呈偏态分布(Z=6.563,P<0.001),故取其自然对数转换为Inhs-CRP呈近似正态分布(Z=1.191,P=0.1170.05)。血浆内皮脂酶水平与hs-CRP相关性分析,两者无相关性(R=-0.088,P=0.2030.05)。
结论
1血浆内皮脂酶水平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C具有负相关性,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C等无相关性。
2血浆内皮脂酶水平高者冠心病的发病率高于血浆内皮脂酶水平低者。
3血浆内皮脂酶水平与hs-CRP无相关性。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541.4
|
|
|
|
1 |
吴新伟,杨鲁川,徐燕华,傅强,傅明德;前β_1-HDL对细胞胆固醇流出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1期 |
2 |
徐也鲁;动脉粥样硬化——一种慢性炎症过程[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1年02期 |
3 |
江渝,刘红,彭家和,叶治家,何凤田,董燕麟;培养的人动脉平滑肌细胞诱导高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5年01期 |
4 |
彭扬,张锦,李莉,孟馨,王涤非,周一军,侯率;糖基化终产物促进U937巨噬细胞高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5年02期 |
5 |
方玉强;黄岚;宋耀明;李爱民;晋军;覃军;耿召华;于学军;;循环内皮细胞中内皮脂肪酶的表达与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年12期 |
|
|
|
|
|
1 |
周孙英,余萍,陈盛,李柱来;脂肪酶催化壳聚糖降解的特性[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
2 |
张晓刚,陈运贞,雷寒,王周碧;实验性兔脂肪肝肝脂酶活性变化及茶多酚的作用[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年02期 |
3 |
金军英,霍平,曹凤宇,宋志强;联合检测淀粉酶、脂肪酶诊断急性胰腺炎[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年05期 |
4 |
王延平,赵谋明,马志玲,彭志英;酶催化合成糖酯的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9年11期 |
5 |
邢凌生;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价值[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6 |
张红红,李少华,吴中立;血小板激活因子受体拮抗剂SRI 63-441对内毒素休克时脂质过氧化物、溶酶体酶和肺血管外水量变化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
7 |
张佳;李静;邓泽元;曹君;刘蓉;范亚苇;胡蒋宁;;摄入反式脂肪酸对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0年19期 |
8 |
王静;曾国琦;林建银;;福建崇安岚谷地区卫氏并殖吸虫三种酶的同工酶初步分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1987年04期 |
9 |
吴国平;徐景娣;卞祖宁;熊振平;;皱落假丝酵母脂酶的研究Ⅱ.酶的性质的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0年08期 |
10 |
施丽梅;葛海涛;孔秀芹;蔡元锋;李朋富;刘志礼;孔令东;;γ-亚麻酸对实验性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初期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8年2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