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黑尾叶蝉与水稻矮缩病毒三者间关系的初步研究
【摘要】:
本论文旨在研究水稻矮缩病毒对黑尾叶蝉生殖生理影响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学特性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了黑尾叶蝉在携带RDV后生殖生理上的变化,以此揭示RDV潜在蔓延的机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水稻矮缩病毒对黑尾叶蝉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与取食健康稻株相比,取食感染RDV稻株的黑尾叶蝉寿命延长、产卵量增加。稻株感染RDV后可能通过改变水稻的生理状态,于早期吸引黑尾叶蝉取食,随后扩散至健康水稻,加剧水稻普通矮缩病的流行。在健康稻株和感染RDV稻株上取食的黑尾叶蝉卵粒数、卵块数无显著差异。黑尾叶蝉对有机磷类杀虫剂毒死蜱和敌敌畏存在较高的耐药性而对新型杀虫剂则有高敏感性,说明RDV对黑尾叶蝉耐/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有促进作用。
2.黑尾叶蝉取食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稻株后其卵巢发育的变化
在观察黑尾叶蝉卵巢形态及其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就该叶蝉取食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稻株后卵巢发育与产卵量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与取食健康稻株的相比,虽然取食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稻株的卵巢管长度明显缩短、Ⅲ级卵的比率减少、Ⅱ卵和成熟卵(Ⅳ级卵)的比率无显著变化,但其卵巢管数、卵子总数和Ⅰ级卵的比率则显著增多,说明生殖潜能明显得到提高。同样,取食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稻株的产卵量也显著增加。总体而言,水稻矮缩病毒通过感染水稻而影响该叶蝉的卵巢发育并明显提高其产卵量。
3.黑尾叶蝉交配传毒及精子传毒的检测
经研究发现:通过交配方式,雌虫可将病毒传播给雄虫而雄虫则不能将病毒传播给雌虫。透射电镜下观察黑尾叶蝉雄成虫睾丸中存在RDV病毒粒子,但电镜照片中只能看到发育不完整的RDV病毒粒子。以RDV外壳蛋白P2的抗体,利用Western-blot方法来检测黑尾叶蝉雄成虫睾丸的带毒情况,结果没有发现含有外壳蛋白的RDV病毒粒子,这说明存在于黑尾叶蝉精子内的RDV病毒粒子没有传毒能力,并不能通过交配方式将病毒传给雌成虫也不能传播于后代。
|
|
|
|
1 |
谢联辉,林奇英,朱其亮;水稻簇矮病的研究Ⅱ.病害的分布、损失、寄主和越冬[J];植物病理学报;1982年04期 |
2 |
阮义理;金登迪;陈光堉;林瑞芬;陈声祥;;水稻矮缩病的研究——Ⅰ.病史、病状和传播[J];植物保护学报;1981年01期 |
3 |
谢联辉,林奇英,郭景荣;传带水稻矮缩病毒的二点黑尾叶蝉[J];福建农业科技;1982年03期 |
4 |
;上海地区黑尾叶蝉的初步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1974年S4期 |
5 |
;褐腰赤眼蜂的保护与利用[J];今日科技;1975年15期 |
6 |
谢联辉,陈昭炫,林奇英;水稻类普矮病的研究Ⅰ.类普矮病——水稻上的一种新的病毒病[J];植物病理学报;1979年02期 |
7 |
;黑尾叶蝉和水稻矮缩病的调查[J];浙江农业科学;1973年02期 |
8 |
阮义理;;水稻病毒病虫媒传染的研究[J];今日科技;1974年20期 |
9 |
林奇英;谢联辉;郭景荣;;光照和食料对黑尾叶蝉生长繁殖及其传播水稻东格鲁病能力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3期 |
10 |
;头蝇(Pipunculus sp.)的初步研究[J];今日科技;1973年22期 |
11 |
金行模;张纯胄;;褐腰赤眼蜂生物学特性、田间发生动态以及保护利用途径的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1980年02期 |
12 |
陈其志,李百炼;防治黑尾叶蝉的序贯抽样[J];湖北农业科学;1983年07期 |
13 |
;“6711”防治二化螟、黑尾叶蝉[J];今日科技;1971年47期 |
14 |
;防治黑尾叶蝉 控制普通矮缩病[J];农业科技通讯;1975年05期 |
15 |
;狠抓路线教育 采取综合措施 防治水稻黄矮病[J];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1976年02期 |
16 |
;二晚秧田中黑尾叶蝉虫口密度与水稻矮缩病发生的关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76年01期 |
17 |
顾正远;日本水稻害虫综合防治研究的进展[J];昆虫知识;1986年02期 |
18 |
戴仁怀;倪林;张伟;;黑尾叶蝉几种感器的电镜扫描观察[J];西南农业学报;2011年03期 |
19 |
陈声祥,阮义理,金登迪,林瑞芬,陈光堉,高东明;水稻黄矮病的发生及流行[J];植物病理学报;1979年01期 |
20 |
李德葆;盛方镜;;水稻普通矮缩病发生流行预测中几个问题的初步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197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