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水稻、黑尾叶蝉与水稻矮缩病毒三者间关系的初步研究

梁莉  
【摘要】: 本论文旨在研究水稻矮缩病毒对黑尾叶蝉生殖生理影响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学特性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了黑尾叶蝉在携带RDV后生殖生理上的变化,以此揭示RDV潜在蔓延的机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水稻矮缩病毒对黑尾叶蝉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与取食健康稻株相比,取食感染RDV稻株的黑尾叶蝉寿命延长、产卵量增加。稻株感染RDV后可能通过改变水稻的生理状态,于早期吸引黑尾叶蝉取食,随后扩散至健康水稻,加剧水稻普通矮缩病的流行。在健康稻株和感染RDV稻株上取食的黑尾叶蝉卵粒数、卵块数无显著差异。黑尾叶蝉对有机磷类杀虫剂毒死蜱和敌敌畏存在较高的耐药性而对新型杀虫剂则有高敏感性,说明RDV对黑尾叶蝉耐/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有促进作用。 2.黑尾叶蝉取食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稻株后其卵巢发育的变化 在观察黑尾叶蝉卵巢形态及其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就该叶蝉取食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稻株后卵巢发育与产卵量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与取食健康稻株的相比,虽然取食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稻株的卵巢管长度明显缩短、Ⅲ级卵的比率减少、Ⅱ卵和成熟卵(Ⅳ级卵)的比率无显著变化,但其卵巢管数、卵子总数和Ⅰ级卵的比率则显著增多,说明生殖潜能明显得到提高。同样,取食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稻株的产卵量也显著增加。总体而言,水稻矮缩病毒通过感染水稻而影响该叶蝉的卵巢发育并明显提高其产卵量。 3.黑尾叶蝉交配传毒及精子传毒的检测 经研究发现:通过交配方式,雌虫可将病毒传播给雄虫而雄虫则不能将病毒传播给雌虫。透射电镜下观察黑尾叶蝉雄成虫睾丸中存在RDV病毒粒子,但电镜照片中只能看到发育不完整的RDV病毒粒子。以RDV外壳蛋白P2的抗体,利用Western-blot方法来检测黑尾叶蝉雄成虫睾丸的带毒情况,结果没有发现含有外壳蛋白的RDV病毒粒子,这说明存在于黑尾叶蝉精子内的RDV病毒粒子没有传毒能力,并不能通过交配方式将病毒传给雌成虫也不能传播于后代。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谢联辉,林奇英,朱其亮;水稻簇矮病的研究Ⅱ.病害的分布、损失、寄主和越冬[J];植物病理学报;1982年04期
2 阮义理;金登迪;陈光堉;林瑞芬;陈声祥;;水稻矮缩病的研究——Ⅰ.病史、病状和传播[J];植物保护学报;1981年01期
3 谢联辉,林奇英,郭景荣;传带水稻矮缩病毒的二点黑尾叶蝉[J];福建农业科技;1982年03期
4 ;上海地区黑尾叶蝉的初步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1974年S4期
5 ;褐腰赤眼蜂的保护与利用[J];今日科技;1975年15期
6 谢联辉,陈昭炫,林奇英;水稻类普矮病的研究Ⅰ.类普矮病——水稻上的一种新的病毒病[J];植物病理学报;1979年02期
7 ;黑尾叶蝉和水稻矮缩病的调查[J];浙江农业科学;1973年02期
8 阮义理;;水稻病毒病虫媒传染的研究[J];今日科技;1974年20期
9 林奇英;谢联辉;郭景荣;;光照和食料对黑尾叶蝉生长繁殖及其传播水稻东格鲁病能力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3期
10 ;头蝇(Pipunculus sp.)的初步研究[J];今日科技;1973年22期
11 金行模;张纯胄;;褐腰赤眼蜂生物学特性、田间发生动态以及保护利用途径的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1980年02期
12 陈其志,李百炼;防治黑尾叶蝉的序贯抽样[J];湖北农业科学;1983年07期
13 ;“6711”防治二化螟、黑尾叶蝉[J];今日科技;1971年47期
14 ;防治黑尾叶蝉 控制普通矮缩病[J];农业科技通讯;1975年05期
15 ;狠抓路线教育 采取综合措施 防治水稻黄矮病[J];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1976年02期
16 ;二晚秧田中黑尾叶蝉虫口密度与水稻矮缩病发生的关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76年01期
17 顾正远;日本水稻害虫综合防治研究的进展[J];昆虫知识;1986年02期
18 戴仁怀;倪林;张伟;;黑尾叶蝉几种感器的电镜扫描观察[J];西南农业学报;2011年03期
19 陈声祥,阮义理,金登迪,林瑞芬,陈光堉,高东明;水稻黄矮病的发生及流行[J];植物病理学报;1979年01期
20 李德葆;盛方镜;;水稻普通矮缩病发生流行预测中几个问题的初步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197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太云;大村敏博;;水稻矮缩病毒与昆虫介体的互作关系[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志光;黄学雅;;白僵菌对黑尾叶蝉和褐稻虱产卵的影响[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一卷)[C];1986年
3 高瑞珍;季英华;任春梅;魏利辉;程兆榜;周益军;;稻飞虱传水稻矮缩病毒的分布及其遗传多样性[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倪林;戴仁怀;蒋晓红;;水稻病毒病及其传毒介体黑尾叶蝉的比较研究[A];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颜瑾;朱亚峰;丸山稚子;大村敏博;;植物呼肠孤病毒外壳蛋白与昆虫传毒机制的研究进展[A];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李宏科;;虫生镰刀菌的初步研究[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一卷)[C];1986年
7 陈常銘;刘仕龙;;湖南滨湖区水稻害虫发生动态[A];中国昆虫学会1962年学术讨论会会刊[C];1962年
8 丁新天;周杨;潘财升;潘远勇;;缙云县茭白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9 朱忠林;李伟;单正军;蔡道基;;吡虫啉的光解、水解和土壤降解[A];江苏省农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10 李宏科;;飞虱被毛孢的初步研究[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C];199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建国;水稻矮缩病毒非结构蛋白Pns11的核仁定位及其与核仁蛋白Fibrillarin的互作[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2 田俊策;杀虫蛋白在Bt水稻—植食者—蜘蛛食物链中的传递规律及对稻田代表性蜘蛛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莉;水稻、黑尾叶蝉与水稻矮缩病毒三者间关系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巴俊伟;对水稻矮缩病毒传毒能力存在差异的叶蝉群体mRNA差异表达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3 柴晓慧;水稻矮缩病毒S6、S11功能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4 杜振国;RDV侵染后水稻miRNA转录谱的研究和对两个核仁基因的定量[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5 柳丰;施用农药对食虫沟瘤蛛摄食量及生育力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蒋丽娟;水稻矮缩病毒在水稻悬浮细胞中的表达动态[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7 王文娟;水稻矮缩病毒编码的基因沉默抑制因子的筛选及验证[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尹哲;水稻矮缩病毒(RDV)微核心蛋白P9转录激活活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9 李冠义;两种水稻病毒胁迫下水稻的生物信息学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10 石萍丽;蔬菜地五种光源诱捕害虫的效果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丹;生育期偏迟的稻田黑尾叶蝉发生重[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0年
2 曹涤环;常用生物农药[N];福建科技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韩倩 实习生 林彦;部分农户晚稻失收[N];北海日报;2009年
4 周和毅;哪些植物适宜开发杀虫剂[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0年
5 周和毅;培养“植物杀手”[N];中华合作时报;2000年
6 水清;稻叶蝉:结合防治稻飞虱用药治[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9年
7 史春生;水稻病虫害的防治[N];农民日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郑极;植物农药前景广阔[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1年
9 方圆;苏中苏北稻叶蝉发生重[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1年
10 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生 刘伟;水稻病毒病[N];福建科技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