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湖农业面源污染区小型浅水湖泊水质变化机理及调控技术研究
【摘要】:
农村面源污染是我国水体污染防治的重点,农村水环境安全是保障农村生态环境安全和农村社会、生产协调发展的首要前提。如何有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成为当前加速国家污染防治进程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南太湖地区农村小型浅水湖泊为对象,利用3S技术和数学模型,量化水环境容量与纳污量,提出基于土地调控方式的污染源削减方案;同时研究湖泊水体自净规律及影响因素,评价沉积物和水生植物在湖泊水体自净中的作用。研究结果主要包括:
1.建立了一套适用于评估面源污染区小型浅水湖泊水环境容量的操作方法。该方法将3S技术与输出系数模型应用于南太湖地区农村面源污染调控上,并应用卫星遥感图像、水质模型、输出系数模型、VC++程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南太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区内小型浅水湖泊的主要污染源为农田排水、农村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2006年排入四个湖泊的COD、TN、TP量为总环境容量的0.68、0.82、2.34倍,TP需要削减1702.84 kg/a。南太湖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对面源污染输出有显著的影响,需集中收集处理农村径流和网箱养殖污水。建立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装置,减少农村径流的影响,增加植被面积可以达到减少区域污染物输出浓度的效果。
2.明晰了南太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区内小型浅水湖泊的自净能力及其影响因子。湖泊对高锰酸盐指数、总氮(TN)、铵(NH4+)、硝酸盐(NO3-)、总磷(TP)、叶绿素a (Chl-a)的净化能力季节性差异较大:春季和冬季自净效果较好,夏季主要污染物为NH4+和NO3-,秋季为TP和Chl-a。湖泊水体TN、TP污染严重,有机污染较轻。氮磷浓度条件适宜藻类生长,水体容易发生富营养化,且磷为藻类生长限制性因子。Chl-a浓度显示湖泊在夏秋两季处于富营养化水平,冬春两季转变为中营养水平。水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影响水体pH值和溶解氧(DO)浓度,农田肥料流失和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造成水体中氮磷含量过高。过量使用尿素使得夏季水体中有机氮占TN的主要部分,其他季节NO3-占TN的主要部分。主成份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南太湖地区小型浅水湖泊自净能力的3个主成份分别为浮游植物因子(水温、pH、高锰酸盐指数和Chl-a)、农田排水因子(pH、高锰酸盐指数和TN)和营养因子(TN和TP)。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个湖泊11个采样点4个季节的水质可聚为两大类,春秋冬季为一类,夏季为一类,说明该地区湖泊水质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利用水温和pH两个水质指标拟合出适用于计算湖泊水体中的高锰酸盐指数、TN、TP、Chl-a的线性方程,提高了现场快速预测能力。
3.揭示了南太湖地区湖泊沉积物、水生植物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吸附/释放规律。劣Ⅴ类水质条件下,沉积物能较快的吸附PO43-,对NH4+的吸附能力最大。Ⅲ-Ⅴ类水质条件下,沉积物释放NH4+,吸附NO3-和PO43-。有机物有利于沉积物吸附PO43-,不利于吸附NH4+。随着pH值的增加,沉积物释放NH4+和PO43-的能力呈“U”型曲线,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沉积物释放NH4+与PO43-。水生植物影响了沉积物磷形态和TOC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草控型湖泊和半草控型湖泊沉积物中OP含量冬季高于夏季,两季的主要污染源分别为水生植物残体和污水。非草控型湖泊OP含量夏季高于冬季,主要污染源是生活污水,水体中OP降解性能差。草控型湖泊BAP含量冬季显著高于夏季,半草型湖泊和非草型湖泊两季也有显著不同。黄花水龙适合作为南太湖地区主要的水面植物,并与沉水植物-狐尾藻相搭配,作为主体构建南太湖地区小型浅水湖泊水生生物群落。
4.发现湖泊水体的NH4+、NO3-和PO43-含量会在7℃和14℃左右发生突变现象。沉积物系统中,7~14℃时的NO3-浓度比0~7℃时NO3-浓度要显著升高;较高气压下,NO3-浓度变化相对较大;较高湿度下,NH4+、NO3-的浓度变化相对较小。水生植物系统中,温度的升高会引起水体中NO3-和PO43-的浓度升高,NH4+浓度则降低;大气压的升高会引起NH4+和NO3-的浓度升高,PO43-先下降后升高;空气湿度的升高会引起NH4+浓度下降,NO3-和PO43-则先升高后下降。
阐明南太湖农业面源污染区小型浅水湖泊水质变化机理并提出相应调控技术,有利于减少流域面源输出,减少太湖水质恶化程度,并为国家面源污染控制体系提供参考方案。
|
|
|
|
1 |
董志龙;王宝山;;浅水湖泊中沉水植物修复探讨[J];甘肃科技;2009年04期 |
2 |
刘瑞秋,张水元;长江中下游地区若干湖泊水质的多元分析与比较[J];水生生物学报;2000年05期 |
3 |
朱广伟,秦伯强,高光,张路,范成新;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其与水相磷的关系[J];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
4 |
于军亭;张帅;张志斌;王立鹏;魏垒垒;谭晓波;;环境因子对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氮释放的影响[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
5 |
刘玉超;于谨磊;陈亮;刘正文;;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大型沉水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以及对水质影响(英文)[J];生态科学;2008年05期 |
6 |
张学杨;张志斌;李梅;于军亭;邱靖国;张建;;影响湖泊内源磷释放及形态转化的主要因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
7 |
张金亮,俞惠隆;我国东部几个含油气盆地浅水湖泊砂体成因的认识[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9年01期 |
8 |
骆东玲;;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机理与应对策略——以阳澄湖为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年03期 |
9 |
朱刚;;文南油田非均质油藏沉积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19期 |
10 |
金腊华,林波;浅水湖泊群水质模型的近似解析解法[J];中国环境科学;1995年01期 |
11 |
杨东明,姜在兴,李葵英,安辉;济阳坳陷馆陶组辫状三角洲—浅水湖泊沉积体系[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12 |
张运林,秦伯强,朱广伟,张路,罗潋葱,吴生才,王文敏;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紫外辐射的衰减[J];中国环境科学;2005年04期 |
13 |
邬红娟,崔博,吕晋,张绍浩;武汉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态评价[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0期 |
14 |
谢平;;浅水湖泊内源磷负荷季节变化的生物驱动机制[J];中国科学D辑;2005年S2期 |
15 |
步青云;金相灿;王圣瑞;;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潜在可交换性磷研究[J];地理研究;2007年01期 |
16 |
王娟;王圣瑞;金相灿;朱书全;;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
17 |
秦伯强;;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及其水环境安全[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年03期 |
18 |
张蓉;杨龙元;谷孝鸿;崔广柏;;东太湖典型湖区水环境特征时空变化分析[J];水利学报;2007年S1期 |
19 |
华祖林;顾莉;刘晓东;;调水对改善浅水型湖泊水体的置换率研究[J];水资源保护;2009年01期 |
20 |
束青林;;孤岛油田馆1+2砂层组湖相沉积的发现及其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