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摘要】:
分类对于任何学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学科发展看,分类是一门学科由一般理论研究向特殊对象研究转化的中间桥梁,是一门学科向更系统化研究迈进的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概念,它体现着特定民族或群体的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也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系一个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同时她也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这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丰富的价值与意义。
但是,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的保护实践和相应的理论探索,都是相当晚近的事,因此,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均找不到某种权威性的或者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方法。这一状况的存在,既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深化,也给现实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传承、保护、展示等实践带了困惑。所以说,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需要,更是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是需要,我们必须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问题。
本文在遵循一定的分类原则和借鉴其他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作了新的探索,提出了“四层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的构想,为构建科学、规范并合乎当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分类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