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器气动定位系统的实验建模
【摘要】:执行器作为三大工业自动化基础装备(检测仪表、集散控制系统(DCS)、执行器)之一,其技术水平对流程工业生产的质量、效率、安全性和节能环保等有着重要的影响。气动执行器作为过程控制系统终端执行仪表,其定位系统的建模与辨识研究不但是研究智能阀门定位器精确定位控制算法、控制阀优化设计、执行器故障诊断与维护管理等技术的关键理论基础,也是过程控制系统动态性能改进提高的基础。本文以气动执行器为对象,搭建了相应的实验平台,基于实测数据,首先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曲线拟合,辨识获得了带纯滞后的高阶系统模型,其次研究了常规遗传算法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最后将遗传算法引入系统模型辨识,分别获得了气动执行器进气与排气的高精度动态模型。
首先介绍最小二乘法辨识法基本原理,推导出低阶、高阶连续模型参数估计的公式,详细介绍延时时间的选定方法、函数多重积分的计算、辨识模型评价的时域误差和参数估计的基本流程。接着设计并编写最小二乘法程序,获得气动执行器阀杆正向、反向位移的高精度动态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由辨识结果可知,当气动执行器进气、排气时,阀杆正向、反向位移模型分别是二阶和三阶时滞模型。最后研究两个实验参数:采样间隔时间Δt和截止时间t N对参数估计的影响,发现在阶跃响应实验中如果时间Δt越小,测取激励数据越多,那么模型参数的估计值越精确,反之估计值就有很大误差。
常规遗传算法收敛速度慢,进化过程中因封闭竞争易产生“早熟”现象。针对上述问题,重点研究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基本原理,并且分别对其提出改进方法。改进交叉算子拓展染色体基因的活动区间,保持基因的多样性,并且使种群个体能够从局部最优解中逃离。改进变异算子的变异概率不是常量,类似于变异步长,随着进化代数增加而变小。为了避免高变异概率破坏父代优秀染色体,本文还引入了基于适应度的回插策略,它的基本思想:选择、交叉和变异操作获得的所有子代代替最不适应的父代个体,组成一个新的子代种群。以数字仿真的形式,分别对同一个仿真对象进行阶跃响应实验、脉冲响应实验,发现两个辨识模型与仿真对象几乎是一样的。最后以实验方法证明:即使没有充足激励数据,基于遗传算法辨识法也能取得气动执行器进气与排气的高精度动态模型。
|
|
|
|
1 |
刘健庄,谢维信,高新波;一种图象中基元检测的新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1997年02期 |
2 |
金耀初;蒋静坪;;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控制器分析[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1997年01期 |
3 |
曹先彬;庄镇泉;;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规则生成方法[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1997年02期 |
4 |
夏文,王华芝;遗传算法在多波束赋形天线优化中的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
5 |
龙甫荟,郑南宁,张晓缋;基于多层感知遗传算法的图象分割新方法[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8年02期 |
6 |
刘莹,王宝树,马建峰,杨耆董;模糊聚合及遗传算法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中的应用[J];电子科技;1998年01期 |
7 |
黄海贇,戚飞虎;一种精确标定摄像机的遗传算法方案(英文)[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0年01期 |
8 |
徐小力,许宝杰,殷健;采用遗传算法的旋转机组状态趋势预测之探讨[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0年05期 |
9 |
陈勇,邓先灿;基于遗传算法的微波电路优化方法[J];微波学报;2000年S1期 |
10 |
于海斌,王浩波,徐心和;两代竞争遗传算法及其应用研究[J];信息与控制;2000年04期 |
11 |
涂承媛,涂承宇,冯占英;基于仿生进化的自动控制系统[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12 |
刘渤,左演声;遗传算法应用于多弧离子镀膜工艺优化设计[J];电子工艺技术;2000年03期 |
13 |
顾毅,刘新国;基于遗传算法的PID控制器的研究[J];信息技术;2000年08期 |
14 |
石玉,陈小平,于盛林;利用排序对遗传算法的改进和自适应交叉概率[J];数据采集与处理;2000年02期 |
15 |
陈洪亮,沈琳琳;基于遗传算法的矢量化方法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00年12期 |
16 |
冯钢;候义斌;;关于遗传算法的CDT研究[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00年01期 |
17 |
郭观七,喻寿益;遗传算法收敛性分析的统一方法(英文)[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1年03期 |
18 |
王晓哲,顾树生,吴成东,张伟宏;基于一种新的基因操作策略的改进遗传算法[J];控制与决策;2001年S1期 |
19 |
金聪;模糊自适应遗传算法及其性能分析[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1年09期 |
20 |
魏平,熊伟清,赵杰煜;遗传算法的早熟现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