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Cd(Ⅱ)及其复合污染对鲫鱼的毒性效应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表面活性剂、重金属离子随着污水、垃圾和工业废料进入水环境,严重危害了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本实验以鲫鱼为实验动物,采用暴露实验法,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重金属Cd~(2+)及其复合污染对鲫鱼的急性毒性影响;并在急性毒性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亚急性条件下LAS、Cd~(2+)及其复合污染对鲫鱼组织的Cd蓄积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代谢酶Na~+-K~+-ATPase、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初步探讨了LAS、Cd~(2+)及其复合污染对鲫鱼的毒性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和内容分述如下:
1. LAS、Cd~(2+)对鲫鱼的急性毒性实验和联合毒性实验
研究了鲫鱼不同时间梯度的LAS、Cd~(2+)暴露下的半致死浓度(LC_(50))。LAS对鲫鱼的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24.73mg.L~(-1)、19.83 mgL~(-1)、18.78 mg.L~(-1)、16.96 mg.L~(-1);Cd~(2+)对鲫鱼的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10.26 mg.L~(-1)、8.72 mg.L~(-1)、6.85mg.L~(-1)。在单一毒性实验的基础上,应用相加指数法按毒性单位1:1进行LAS、Cd~(2+)对鲫鱼的联合毒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LAS、Cd~(2+)对鲫鱼的联合毒性作用表现为协同效应。
2.LAS、Cd~(2+)及其复合污染对鲫鱼各组织Cd蓄积影响的研究
在LAS浓度为1.0 mg.L~(-1)、5.0 mg.L~(-1),Cd~(2+)浓度为0.4 mg.L~(-1)、2.0mg.L~(-1)的亚急性条件下暴露14d,实验结果表明,单一Cd~(2+)处理时,随着Cd~(2+)浓度增加,鲫鱼鳃、肝脏、脑、卵巢、肌肉组织的Cd蓄积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各组织蓄积量顺序为:肝脏鳃脑卵巢肌肉。在LAS与Cd~(2+)复合污染条件下,Cd在这五组织中的分布仍符合以上规律,但鲫鱼各组织对Cd的蓄积量发生改变。其中0.4mg.L~(-1) Cd~(2+)与1.0mg.L~(-1) LAS复合组能显著促进鲫鱼肌肉、脑组织的Cd蓄积(p0.05),0.4rag.L~(-1) Cd~(2+)与5.0mg.L~(-1) LAS复合组能极显著地促进鲫鱼肝脏、卵巢组织的Cd蓄积(p0.01);2.0mg.L~(-1) Cd~(2+)与不同浓度的LAS复合处理均能极显著促进鲫鱼肝脏、肌肉组织的Cd蓄积(p0.01),但显著降低脑组织的Cd蓄积,另外2.0mg.L~(-1) Cd~(2+)与5.0mg.L~(-1) LAS复合组能极显著促进鲫鱼鳃、卵巢组织的Cd蓄积(p0.01);其余各复合组与相应单一Cd~(2+)处理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3.LAS、Cd~(2+)及其复合污染对鲫鱼鳃、肝脏抗氧化酶SOD、CAT及Na~+-K~+-ATPase活性影响的研究
在亚急性浓度的LAS、Cd~(2+)条件下暴露14d,实验结果表明,在单一LAS、Cd~(2+)处理条件下,随着LAS、Cd~(2+)暴露浓度增加,鲫鱼鳃、肝脏的SOD、CAT及Na~+-K~+--ATPase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呈浓度一效应关系;LAS、Cd~(2+)复合处理下,污染物浓度的不同组合对鲫鱼鳃、肝脏的SOD、CAT及Na~+-K~+-ATPase活性影响不同。其中Cd~(2+)浓度为0.4mg.L~(-1)时,鲫鱼鳃组织的CAT与肝脏的SOD、Na~+-K~+-ATPase活性均随LAS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各复合组的CAT、SOD、Na~+-K~+-ATPase活性均显著低于相应浓度相应部位的单Cd~(2+)处理组(p0.05);2.0mg.L~(-1) Cd~(2+)与5.0 mg.L~(-1) LAS复合组鲫鱼鳃SOD、Na~+-K~+-ATPase活性、肝脏SOD活性显著低于相应浓度的单一Cd~(2+)、单一LAS处理组(p0.05)。在一定浓度的组合下LAS与Cd~(2+)复合污染在SOD、Na~+-K~+-ATPase水平上表现为一定的协同作用。
4.LAS、Cd~(2+)及其复合污染对鲫鱼鱼脑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影响的研究
在亚急性浓度的LAS、Cd~(2+)条件下暴露14d,实验结果表明,单一LAS、单一Cd~(2+)处理条件下,随着Cd~(2+)、LAS浓度的增加,鲫鱼脑组织的AChE活性被显著抑制(p0.05)。在LAS、Cd~(2+)复合处理条件下,复合污染对鱼脑AChE活性的抑制效应明显大于相应的单一LAS、单一Cd~(2+)处理,显示出协同效应的趋势,且不同质量污染物浓度组合对鲫鱼鱼脑AChE活性的抑制程度不同。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X174
|
|
|
|
1 |
杨丽华,方展强,郑文彪,伍育源,马广智;镉对鲫鱼鳃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3年03期 |
2 |
贾秀英,董爱华;Cd和Cr(VI)单一及复合污染对鲫鱼组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年02期 |
3 |
雷鸣,廖柏寒;表面活性剂的生态毒理学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年S1期 |
4 |
郭琼林,卢全章;鳗鲡肝脏、脾脏显微与超微结构[J];动物学报;1994年02期 |
5 |
李鸥;苏氏(鱼芒)味蕾的显微和超微结构[J];动物学杂志;1988年04期 |
6 |
郑文彪,陈旻;胡子鲶味蕾的表面形态和分布的扫描电镜观察[J];动物学杂志;1992年05期 |
7 |
嵇庆;金线蛙冬眠期与出眠初期肝脏比较细胞学研究[J];动物学杂志;1996年03期 |
8 |
张峰,郭峰,马文领;镉对雄性生殖腺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9 |
陈超,徐延康,雷霁霖;黄姑鱼人工育苗初步试验[J];水产科学;1989年01期 |
10 |
刘亚杰,王笑月;锌、铜、铅、镉金属离子对海湾扇贝稚贝的急性毒性试验[J];水产科学;1995年01期 |
|
|
|
|
|
1 |
谷巍,施国新,杜开和,徐楠;汞、镉复合污染对轮叶狐尾藻的毒害影响[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2 |
周启星,吴燕玉,熊先哲;重金属Cd-Zn对水稻的复合污染和生态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1994年04期 |
3 |
徐勤松,施国新,周红卫,徐楠,张小兰,曾晓敏;Cd、Zn复合污染对水车前叶绿素含量和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3年01期 |
4 |
周启星,程云,张倩茹,梁继东;复合污染生态毒理效应的定量关系分析[J];中国科学C辑;2003年06期 |
5 |
吴燕玉,王新,梁仁禄,陈怀满,谢玉英;Cd、Pb、Cu、Zn、As复合污染在农田生态系统的迁移动态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8年04期 |
6 |
许振成;珠江口海域环境及其综合治理问题辨析[J];热带海洋学报;2003年06期 |
7 |
李海华,刘建武,李树人,申灿杰,贾冀梅,张玉法,丁彤旗;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污染及作物富集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8 |
常福辰,施国新,吴国荣,丁小余,解凯彬,陆长梅;汞、镉复合污染对金鱼藻的影响及其抗性机制的探讨[J];广西植物;2002年05期 |
9 |
秦文淑;汤叶涛;仇荣亮;;应用植物重金属超富集机理修复土壤复合污染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四川环境;2008年02期 |
10 |
李元,王焕校,吴玉树;镉、铁及其复合污染对烟草生理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199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