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剂调控的苯并噻唑衍生物激发态质子转移
【摘要】:本文采用共振拉曼光谱技术以及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等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2-氨基苯并噻唑(2-Aminobenzothiazole,ABT)、2-羟基苯并噻唑(2-Hydroxybenzothiazole,HBT)、2-巯基苯并噻唑(2-Mercaptobenzothiazole,MBT)在固体和溶剂中的分子结构,以及激发态衰减动力学。结合紫外可见吸收、荧光发射、激发光谱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提出了激发态质子转移机理。其创新点为拉曼光谱方法确认了其通过分子间氢键形成的二聚体结构,解释了质子性溶剂中二聚体与溶剂分子间的氢键作用,抑制或促进激发态分子间的质子转移机理。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FT-Raman,488 nm Raman和FT-IR光谱,结合DFT理论计算确定ABT、HBT和MBT在固体和溶剂中都以分子间氢键形成二聚体,分别是氨基式二聚体,酮式二聚体和硫酮式二聚体。此外,三种二聚体的结合能都比单体与一个水分子的结合能大,而水溶剂是我们实验所用的最大极性的溶剂,说明溶剂很难打破二聚体结构,与实验结果相一致。三种物质的不同溶剂的488 nm拉曼光谱中,有关于杂环和2位取代基的振动模都有位移变化,说明质子溶剂可能与二聚体有氢键作用。结合TD-DFT计算指认了ABT、HBT和MBT在环乙烷,乙腈,甲醇和水溶剂中的紫外吸收光谱,主要吸收带都是???*跃迁,同时,不同溶剂中的紫外吸收带的位移变化与拉曼光谱的谱峰位移变化相呼应。(2)ABT、HBT和MBT在环乙烷,乙腈,甲醇和水溶剂中的荧光实验都有双荧光带,确定三种物质在激发态发生了分子间双质子转移反应。在环乙烷溶剂中,ABT的异构体亚氨基式二聚体和HBT的异构体醇式二聚体的荧光带较强,在极性溶剂中较弱,说明极性溶剂抑制ABT和HBT的激发态分子间双质子转移。结合2-甲硫基苯并噻唑的荧光实验,以及MBT在环乙烷,乙腈,甲醇中的光解实验,确定MBT以硫酮式二聚体结构光致激发到激发态,发生激发态分子间双质子转移,生成硫醇式二聚体。与ABT和HBT不同,在环乙烷溶剂中,MBT的异构体硫醇式二聚体的荧光带较弱,在极性溶剂中较强,说明极性溶剂促进MBT的激发态双质子转移。(3)三种物质在不同pH值下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显示,随着pH增大,紫外吸收光谱有新的吸收带生成,说明碱性条件调控基态结构;同时它的荧光光谱的异构体荧光带增强,我们推测碱性条件下会打破二聚体的结构,同时夺取N-H上的H离子,生成异构体的负离子单体,负离子因为与异构体二聚体的骨架相同,所以在碱性条件下观察到它们的荧光实验的异构体荧光增强。TD-DFT计算了ESPT的反应通道,解释了实验结果。
|
|
|
|
1 |
封继康;3-羟基-1,4-吡喃酮分子内激发态质子转移位能面和机理的研究[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9年04期 |
2 |
郭文莎;张娜;邹超;刘新;郑海荣;;基于快速梯度回波序列的氨基质子转移成像[J];集成技术;2016年04期 |
3 |
任志勇;易平贵;汪朝旭;于贤勇;向俊峰;刘武;李桃梅;;2-(2,5-二羟基苯基)-4(3H)-喹唑啉酮质子转移及七元瓜环限制作用的理论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
4 |
郝艳雷;易平贵;于贤勇;汪朝旭;郑柏树;李筱芳;任志勇;陶洪文;;苯硫酚分子内质子转移取代基效应的理论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6年02期 |
5 |
魏徵;肖玲;李红霞;;测定醋酸质子转移平衡常数的方法[J];实验室科学;2013年06期 |
6 |
易平贵;刘峥军;汪朝旭;侯博;于贤勇;李筱芳;;碱(土)金属离子与2-(3′-羟基-2′-吡啶基)苯并噁唑阳离子-π复合物及其分子内质子转移过程的理论研究[J];化学学报;2012年12期 |
7 |
周子彦,吴学,苏忠民,谢玉忠,潘秀梅,丁文兵;3,6-二羟基哒嗪质子转移过程的理论研究[J];化学学报;2004年22期 |
8 |
李瑜;朱金华;文庆珍;李红霞;肖玲;;醋酸质子转移平衡常数测定方法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6年01期 |
9 |
李明尚;任维义;贺梓淇;;3发色团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理的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7年02期 |
10 |
彭洪亮;于贤勇;易平贵;汪朝旭;李筱芳;王涛;周继明;;2-(3-巯基-2-吡啶基)苯并咪唑分子内质子转移及溶剂化效应[J];物理化学学报;2010年01期 |
11 |
徐昊浩;刘松松;张慧;周勇;宋玉志;;理论研究4′-甲氧基-3-羟基黄酮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4期 |
12 |
易平贵;彭洪亮;于贤勇;李筱芳;汪朝旭;王涛;周继明;;2-(2-巯苯基)苯并噁唑分子内质子转移取代基电子效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化学学报;2010年09期 |
13 |
朱秋玲;安贝贝;郭续更;;一个新的氨基型氢键分子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的理论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5期 |
14 |
朱士荣,张绍雨,潘忠孝;激发态质子转移光谱研究进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2年01期 |
15 |
王野;辛春雨;;2-氨基-3-苯并恶唑喹啉水复合物激发态分子内与分子间质子转移的竞争机理[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9年03期 |
16 |
刘宇辉;苏昕;;氢键加强引起的链式激发态多质子转移的动力学研究进展[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
17 |
胡睿;郭旭东;杨国强;;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化合物的性能及作为荧光化学传感器的应用研究[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13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