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生杉木解剖构造及CCR和CesA1基因克隆的研究
【摘要】:
杉木是我国特有的重要用材林树种,在林业产业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对杉木材性和材性相关的基因进行研究,对杉木育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实验室获得了一个具有矮生特点的杉木材料,研究发现它的某些材性指标与正常杉木有较大的差异,为了揭示杉木矮生的原因,本实验以矮生和正常杉木为材料,研究探讨了矮生杉木的解剖结构,旨在阐明杉木矮生的解剖生理基础;解剖学的研究表明:矮生杉木具有以下主要特征:①矮生杉木生长轮明显,早晚材缓变;管胞壁上的具缘纹孔单列;轴向薄壁组织量多,星散状排列;木射线高有3 ~ 12个细胞,多数为3 ~ 7个细胞;射线薄壁细胞与早材管胞间的交叉场为杉木型,多2 ~ 4个。②矮生杉木第2年轮单位面积的管胞数量平均值为4047个/mm~2,径向层数平均值为118层/轮。③矮生杉木管胞长度平均值为1560.5μm,管胞宽度平均值为20.06μm,管胞双壁厚平均值为3.602μm,管胞壁腔比平均值为0.21,管胞长宽比平均值为69.90,腔径比平均值为0.830。这些解剖学的特征从一个侧面支持了矮生杉木的材质改变原因。
木质素、纤维素的合成是影响林木材性的重要原因,要揭示杉木材性形成和遗传的机制,木质素、纤维素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
本研究利用RT-PCR同时结合5’,3’-RACE的方法,从杉木木质部中分离得到编码木质素合成酶CCR基因的cDNA全长,并进行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克隆得到的杉木CCR基因cDNA总长为1379 bp,基因内部含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大小为975 bp,可编码长度为324个氨基酸的蛋白质,预测其分子量为35.71 kDa。杉木CCR基因核苷酸序列编码的蛋白与已报道的其它植物CCR基因核苷酸序列编码的蛋白同源性很高,其中与已报道的欧洲云杉(Picea abies)具有87%的相似性。
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CCR基因在杉木的根,一年生的茎和叶中均有表达,茎中的表达量最高。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木质化程度较高的杉木茎中,CCR基因在木质部的表达要比皮中要高1倍多;而在矮生杉木中,CCR基因的表达水平只有正常杉木中的1/5~1/4。结果表明,杉木CCR基因与杉木的木质化可能有比较直接的关系。
利用同样的方法我们也克隆到了一个全长为3235bp的纤维素合成酶基因,命名为CesA1,该序列包含2976bp的开放阅读(ORF),编码的991个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该CesA1氨基酸序列与数据库中其它植物的CesA氨基酸序列有高度相似性,与己知的松科植物火炬松(Pinus taeda)的纤维素合成酶CesA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同源相似性最高,达到了81%;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显示:杉木CesA氨基酸序列与火炬松(Pinus taeda)氨基酸序列聚为一类,说明同为松科植物的杉木与火炬松在进化上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这两个基因的获得及其表达特性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将为杉木材性形成的遗传机制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和实验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S791.27
|
|
|
|
1 |
刘晓菊;洪海波;李敏;刘媛;杨克强;;改良CTAB法提取核桃总RNA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
2 |
江泽慧,彭镇华,任海青,费本华;大别山主要自然类型杉木的物理力学性质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
3 |
鲍甫成,赵有科,吕建雄;杉木和马尾松木材渗透性与微细结构的关系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
4 |
符韵林,徐峰,唐黎明,韦广绥;南带产区不同立地类型间的杉木木材解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5 |
李坚,刘一星,崔永志,徐子才;人工林杉木幼龄材与成熟材的界定及材质早期预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
6 |
崔永志,徐子才,李坚;人工林杉木材性变异规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
7 |
辜云杰;罗建勋;曹小军;吴远伟;;中华南方常绿杨木材纤维形态特征及径向变异规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
8 |
林金国,陈慈禄,张兴正,林顺德;福建省杉木人工林材性产区效应的研究 Ⅱ.木材力学性质[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
9 |
俞新妥;中国杉木90年代的研究进展Ⅲ.杉木病虫害与材性研究综述及其研究方向[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10 |
俞新妥;;中国杉木研究进展(2000-2005) Ⅱ.杉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经营、计测、木材加工利用的研究综述[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
|
|
|
|
1 |
张梅林;吕勇;吴军;盛思恩;;杉木应用全息定域选种育苗试验[J];安徽林业科技;2005年02期 |
2 |
阮瑞国,罗仰奋,丁李春,陈华;松杉木屑栽培香菇“宁香8号”的选育[J];安徽农业科学;2001年03期 |
3 |
江泽慧;大别山五針松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木材构造及材性研究[J];安徽农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
4 |
彭镇华,邢自琢;大别山杉木主要自然类型的研究[J];安徽农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
5 |
徐有明;油松木材管胞纤絲角的变异及其与解剖、抗拉强度和抗弯强度的关系[J];安徽农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
6 |
孙启祥,彭镇华,张齐生;自然状态下杉木木材挥发物成分及其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
7 |
盛国星;杉木地理种源材性评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
8 |
江泽慧,彭镇华,任海青,费本华;大别山主要自然类型杉木的物理力学性质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
9 |
沈文嘉,董源,印嘉祐;清代清水江流域侗、苗族杉木造林方法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
10 |
贺庆棠,A.Baumgartner;中国植物的可能生产力农业和林业的气候产量[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