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生草栽培对山核桃林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颜晓捷  
【摘要】:本研究在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Sarg.)林内套种白三叶、黑麦草、油菜、紫云英、自然杂草,以清耕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测试相结合方法,研究不同生草对山核桃林地土壤肥力、温湿度等年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不同生草与土壤性质的互作关系,为山核桃林土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生草栽培明显改善地温,夏季降温,冬季保温。1月份生草提高了5cm、10cm土层温度,15cm、20cm改善不明显,白三叶和黑麦草效果显著;7月份,生草明显降低了0-10cm的土温,尤其是白三叶和自然杂草表层土温较清耕下降幅度大。生草还能提高地表湿度,在整个生长过程中,白三叶和自然杂草表现良好,油菜对地表湿度的改善效果较小。 (2)不同生草区两个土层含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层变化幅度大于亚表层。土壤含水量在19.64-39.47%之间变化,并随着降雨量变化明显,7月份生草区和清耕区差异显著,由于不同生草的生物特性不同,不同生草处理在不同月份影响不同。 (3)生草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养分的转化率,使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钙、有效钾、锰、锌和交换性K~+、Ca~(2+)平均含量高于清耕,但在生草区0-20cm土层,山核桃和生草养分需求重叠大,导致土壤全钾、全铁、全锰、全镁、交换性Ca~(2+)、Mg~(2+)提高幅度不大。 (4)山核桃林内套种生草使土壤酶活性显著提高,不同季节的不同生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也不同,豆科植物和杂草在提高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方面作用强,综合分析白三叶和杂草在提高酶活性方面效果较好。 (5)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蔗糖酶与pH、全氮、碱解氮、全磷、全钾呈极显著相关水平。脲酶与pH、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水平,与磷和钾未达到显著水平。过氧化氢酶与含水量、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与有效磷、有效钾呈显著相关,与pH、全磷、全钾未达到显著水平。蔗糖酶、脲酶与过氧化氢酶活性与交换性K~+、Ca~(2+)、Mg~(2+)和土壤有效态Mn、Zn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有效Fe负相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炳龙,丁传恭,陈小玲;沙土幼龄桔园生草栽培技术与效果[J];浙江柑桔;1998年04期
2 刘士余,程冬兵;红壤坡地果园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年04期
3 李伟才,习金根,雷新涛;AP番荔枝园生草栽培效应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2005年05期
4 王克功,任瑞兰,郑宏鹏;果园生草栽培[J];山西农业;1998年10期
5 高喜荣;生草栽培对苹果园土壤及树体养分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5年07期
6 潘伟彬;;果园生草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冯存良;陈建平;张林森;;生草栽培对富士苹果园生态环境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7年04期
8 肖时英;张木兰;;生态经济茶园及其栽培技术之探讨——云南生态茶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茶叶;1993年02期
9 牟蕴慧;张英臣;周野;刘通;刘万达;;生草栽培对李园土壤温度及理化性质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10 樊巍;王齐瑞;;生草栽培果园根系生长动态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2007年04期
11 陈河龙;易克贤;马蔚红;孙德权;吕玲玲;罗萍;;果园生草研究进展及展望[J];草原与草坪;2009年01期
12 任群;肖家欣;陈世林;齐笑笑;胡世全;杨慧;;生草栽培对柑橘叶片矿质营养含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24期
13 曾明,马国辉,余东,熊丙全,袁军;生草栽培对柑桔丛枝菌根形成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09期
14 刘传和,陈杰忠;我国果园生草栽培研究概况(综述)[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5年02期
15 王齐瑞,谭晓风;果园生草栽培生理、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6 葛彦会;;日本果园生草栽培技术及效果[J];农村科技开发;2000年08期
17 侯启昌;;黄河故道地区梨园生草栽培的生态效应[J];果树学报;2009年05期
18 高超;袁德义;袁军;邱亚群;甘国娟;;生草栽培对湘东丘陵砂梨园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19 郁俊谊;;猕猴桃园生草栽培法[J];农家之友;2011年04期
20 刘士余;聂明英;卢建生;魏雪娇;;生草栽培在南丰蜜桔生态桔园中的应用探讨[J];人民长江;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骏;吴威;赵余庆;;山核桃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2 翁伯琦;王义祥;黄毅斌;王成己;叶菁;;生草栽培下果园土壤固碳潜力研究[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永钰;宣贵达;;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山核桃蒲壳总生物碱[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4 王义祥;翁伯琦;黄毅斌;王成己;叶菁;;生草栽培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影响[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郭缠俊;;户太8号葡萄规范化栽培技术[A];葡萄产业化与标准化生产——2007年第十三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许渭根;闵慧霓;童英富;梁克宏;姚淑英;;“以螨治螨”生物防控技术在柑橘上的应用[A];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集[C];2008年
7 吕伟仲;何小勇;谢建秋;赖俊声;王志林;;山地果园3种省力化耕作生态复合经营模式与评价[A];2006浙江林业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林秀明;;松阳县卯山林业特色基地建设效益浅析[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9 惠竹梅;李华;张振文;房玉林;李二虎;武春联;;葡萄园行间生草对植株生长的影响[A];中国园艺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林日金;黄加盛;;捕食螨生物防治前期控制害螨技术[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有军;山核桃成花机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王义祥;不同经营措施下果园土壤有机碳库特性及固碳潜力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3 张锐;新疆核桃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陈世权;山核桃人工林养分诊断及生态经营技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5 何志平;浙江山核桃抗氧化与蛋白质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晓捷;生草栽培对山核桃林地土壤性质的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2 吕秋菊;山核桃生产潜力及其策略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3 陈小华;山核桃栽培方案编制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4 董海军;山核桃生态经营若干问题的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5 李小亮;基于振动机理的山核桃采摘样机设计[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6 陈芳芳;山核桃若干成花基因克隆及时空表达分析[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7 胡恒康;山核桃合子胚发育、体胚再生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8 纪小楠;三种山核桃属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9 和红晓;山核桃属植物种子生活力与多苗现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李元春;基于分子标记的山核桃生殖特性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 赵亚夫;生草栽培[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徐建;“宣木瓜”如何追赶“山核桃”?[N];安徽日报;2010年
3 郁俊谊;猕猴桃园生草栽培法[N];陕西科技报;2011年
4 余姚记者站 叶初江龚宁;余姚杨梅走进科技新时代[N];宁波日报;2007年
5 通讯员 张雄记者 张茧;东安农技推广机制领先全国[N];湖南日报;2007年
6 朱一清;大雨、冰雹过后果园怎么管[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6年
7 赵景寿;新栽果树要加强管理[N];山东科技报;2008年
8 黄伟 供稿;4月柑橘农事[N];台州日报;2005年
9 报道组 徐赞;金东柑橘实现“东山再起”[N];金华日报;2005年
10 ;2006年我省认定通过的果树新品种(二)[N];福建科技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