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竞争的空间位置效应研究
【摘要】:林木间的竞争是塑造林分结构的最主要的因素。在空间位置上对林木竞争的效应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能够为森林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人工林营建与培育等提供相应的技术依据。
本文以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区域内的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Hegyi的单木竞争模型来定量的分析林木的竞争状况。在林木竞争的空间位置效应上,本文将空间位置划分为横向水平方位上的四个象限和纵向垂直上的上下坡位。通过二部分的研究来揭示林木竞争的空间位置效应,第一分析研究针阔混交林林木竞争的空间位置效应,第二是从混交林中分别抽出针叶树对象木和阔叶树对象木作为研究对象来揭示其竞争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1)通过对264棵针阔混交林对象木分析的结果表明:混交林对象木受到的竞争压力随着胸径的增大而变小。
(2)在林木方位竞争效应的研究中,混交林对象木在四个象限上的平均竞争指数依次分别为2.384、1.851、1.805和2.673;其中针叶树对象木受到针叶树竞争木平均竞争指数依次分别为1.542、0.589、0.735和1.183,受到阔叶树竞争木的平均竞争指数依次分别为0.615、0.612、0.580和0.765;阔叶树对象木受到的针叶树竞争木的平均竞争指数依次分别为0.497、0.348、0.517和0.586,受到阔叶树竞争木的平均竞争指数依次分别为1.296、1.118、0.916和1.426。由此可以明显看出同类树种之间产生的竞争压力要明显强于不同种类的树种,这个规律无论是针阔混交林,针叶树还是阔叶树都是如此;在横向水平方位结构上,四个象限的平均竞争指数中第四象限(竞争强度)>第一象限的>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一与第四象限竞争压力的和要明显大于第二和第三象限受到压力的和。由此,可以认为在混交林中,林木地理坐标的东面受到的压力要大于地理坐标西面受到的压力,并且这种规律有着普遍性。
(3)在林木坡位竞争效应的研究中,针阔混交林在上下坡位受到的平均竞争指数分别为3.684和2.621;在以针叶树为对象木时,针叶树竞争木对其产生的平均竞争指数依次分别为1.065和0.959,阔叶树竞争木对其产生的平均竞争指数依次分别为0.673和0.613;当对象木为阔叶树时候,针叶树竞争木对其产生的平均竞争指数依次分别为1.072和0.907,阔叶树竞争木产生的平均竞争指数依次分别为2.651和1.769。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当选择3类不同的林分作为对象木时候,同类树种之间产生的竞争压力都要明显大于不同类之间的竞争压力。在垂直结构的不同坡位上,其都表现出相一致的规律:上坡位(竞争强度)>下坡位(竞争强度)。
|
|
|
|
1 |
金则新,周荣满;木荷种内与种间竞争的数量关系[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2 |
张思玉,郑世群;笔架山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种内种间竞争的数量研究[J];林业科学;2001年S1期 |
3 |
邱学清,江希钿,黄健儿,陈善治,龚其锦;杉木人工林竞争指数及单木生长模型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
4 |
毛磊;杨丹青;王冬梅;杨晓晖;;红花尔基自然保护区天然樟子松林种内种间竞争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年02期 |
5 |
蒋国梅;孙国;张光富;王剑伟;;濒危植物宝华玉兰种内与种间竞争[J];生态学杂志;2010年02期 |
6 |
李先琨,苏宗明,欧祖兰,宁世江,唐润琴,李瑞棠;元宝山冷杉群落种内与种间竞争的数量关系[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2年01期 |
7 |
杜春艳;白军;;张家沟集水区林木竞争指数空间分布的探讨[J];林业勘查设计;2007年01期 |
8 |
张根水;;红楠天然林种内与种间的竞争关系[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
9 |
刘彤;李云灵;周志强;胡海清;;天然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种内和种间竞争[J];生态学报;2007年03期 |
10 |
罗金旺;;福建光泽天然林中南方铁杉的种内与种间竞争[J];林业科技开发;2011年04期 |
11 |
梁文俊;丁国栋;高广磊;贺宇;安云;任丽娜;;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阶段经营密度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1年03期 |
12 |
宋保伟;张宗勤;宋西德;刘磊;;中国红豆杉种内和种间竞争关系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
13 |
林勇明;崔鹏;葛永刚;王道杰;谢贤健;;泥石流频发区人工恢复新银合欢林种内竞争——以云南东川蒋家沟流域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
14 |
闫妍;李凤日;;帽儿山地区山杨次生林林木竞争关系的研究[J];森林工程;2009年03期 |
15 |
唐季林;山杨中龄林林本竞争指数的研究(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
16 |
方坚;王孝安;郭华;朱志红;;黄土高原马栏林区辽东栎林种内、种间竞争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7年02期 |
17 |
张欣,杨淑贞,赵明水,李令键,刘亮,陈小勇;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柳杉种群种内和种间竞争[J];农村生态环境;2004年04期 |
18 |
韩路;王海珍;周正立;李志军;;塔里木河流域灰叶胡杨种内竞争研究[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
19 |
姚贻强;梁士楚;李桂荣;毕秀莲;田永航;;广西红树林优势种群生态学研究[J];生态环境;2008年03期 |
20 |
邹春静,王庆礼,韩士杰;长白山暗针叶林建群种竞争关系的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1年02期 |
|
|
|
|
|
1 |
李先琨;欧祖兰;宁世江;苏宗明;唐润琴;李瑞棠;;元宝山冷杉群落种内与种间竞争研究[A];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
2 |
贺金生;刘灿然;马克平;;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和方法[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