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类病变突变体sp15的诱发机制与蛋白组学分析
【摘要】:植物类病变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是指一类在没有逆境、损伤或病害情况下就能自发形成类似病原物侵染的坏死斑(lesion)的突变体。许多类病变突变体表现出与植物防卫过程的HR非常相似,常常伴随活性氧的积累及其它抗病相关的生理、分子应答反应。水稻类病变突变体spl5对多个稻瘟病小种和白叶枯病菌日本小种增强了抗性。通过对spl5突变体不同坏死程度叶片组织的活性氧含量及其清除酶活性测定,发现在spl5叶片坏死斑形成过程中,O2-和H2O2的含量均比对照高,在spl5中活性氧显著积累,表现出HR的早期特征“氧迸发’现象;活性氧清除酶SOD、POD、APX和CAT的酶活力也显著性变化。APX、 POD的活性会随着O2-和H2O2的含量的升高而相应的提高,但CAT的活性却有所下降,SOD活性只在spl5叶片坏死较多的部位比在野生型中的活性高。表明spl5中活性氧代谢的平衡失调可能是诱发HR原因之一。利用蛋白双向电泳技术对spl5突变体与野生型对照进行蛋白组分析,共分离得到了2000多个蛋白点,通过软件比对分析和MALDI-TOF-TOF质谱分析,鉴定了14个差异表达的蛋白,涉及pre-mRNA剪接、氨基酸代谢、光合作用、糖酵解、ROS代谢、防御相关、其他蛋白等多个功能。通过RT-PCR,我们分析了这14个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转录水平与蛋白水平的变化大部分基本一致,其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7、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F14、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3PDH)与细胞坏死有关,S-腺苷甲硫氨酸(SAMS)、几丁质酶Chia2a等蛋白可能与spl5的抗病性有关,为阐明spl5类病变坏死途径和进一步认识植物类病变的坏死机制提供一些依据。
|
|
|
|
1 |
张秀阁;李中恒;李金良;李金榜;侯明翠;;小麦突变体利用研究[J];小麦研究;2001年03期 |
2 |
陈红旗,刘刚,朱旭东,闵绍楷;水稻簇生穗突变体的鉴定及遗传[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
3 |
梁乃亭,布哈丽且木,魏玉波;水稻超绿突变体“绿花舞”[J];中国稻米;2003年01期 |
4 |
姜丽,刘国庆,韩建民,董金皋,翟文学;植物类病变坏死突变体及其基因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3年01期 |
5 |
林植芳,彭长连,徐信兰,林桂珠,张景六;两个新的水稻缺叶绿素b突变体光合作用的热稳定性[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4年05期 |
6 |
王聪田;王国槐;青先国;郭清泉;宋克堡;李必湖;曾存玉;;一个新的水稻黄化突变体的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7年09期 |
7 |
曾斌;赵鹂;朱诚;孙宗修;;水稻突变体对土壤汞胁迫耐性机理的初步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8年01期 |
8 |
金祥;黄宗洪;杨占烈;向关伦;甘雨;潘建惠;;水稻披叶突变体的研究进展[J];农技服务;2008年09期 |
9 |
马健阳;陈孙禄;张建辉;董彦君;滕胜;;一个水稻类病条纹斑突变体的鉴定和遗传定位[J];中国水稻科学;2011年02期 |
10 |
徐冬平;汪瀚宇;张采波;荣廷昭;曹墨菊;;一个新的玉米黄化突变体的初步研究[J];核农学报;2012年07期 |
11 |
今明;田中;平岩;;水稻高蛋白突变体的诱变[J];原子能农业译丛;1980年03期 |
12 |
邓义彬;威优华联2号在南康扎根丰收[J];江西农业科技;1991年01期 |
13 |
蒋志谦,严宗卜,朱速松,刘建昌,陈锋;水稻辐射突变体的研究与利用 Ⅲ.突变体对赤霉素反应试验[J];贵州农业科学;1992年04期 |
14 |
缪树华;高必需氨基酸玉米突变体的筛选[J];植物杂志;1994年05期 |
15 |
洪德林,一井真比古;水稻短根突变体的农艺性状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1996年01期 |
16 |
王聪田,向佐湘;宫川高糖早熟辐射突变体的初步研究[J];浙江柑桔;1998年01期 |
17 |
王翠亭,黄占景,何聪芬,沈银柱,李辉;小麦耐盐突变体生化标记的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2年01期 |
18 |
宋国立,王坤波,刘方,黎绍惠,王春英,张香娣;棉花突变体材料收集简报[J];中国棉花;2004年01期 |
19 |
金华;大麦上部叶片缩短型突变体在育种上的应用研究[J];核农学报;2004年03期 |
20 |
王忠华;植物类病变突变体的诱发与突变机制[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