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湖陆桥岛屿社鼠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摘要】:
千岛湖位于浙江省西部淳安县境内,是1959年因建造新安江水电站筑坝蓄水而形成的人工湖,因湖内有2500m~2以上岛屿1078个而得名。各岛屿被湖水分隔开已50年,岛屿上的动植物基本上没有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这也使其成为天然的动植物生境片段化的研究场所。因此本文选取千岛湖这一典型的片段化景观,应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大型湖泊形成对优势物种——社鼠(Niviventerconfucianus)遗传多样性的影响,进而探讨陆桥岛屿环境下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70对跨物种微卫星引物(大鼠50对,小鼠20对)对社鼠样品扩增,可扩增出一定有效图带的引物40对,进行PCR反应条件优化后,有21个位点出现稳定的扩增图带,并最终筛选到13对高多态性微卫星引物,社鼠微卫星位点跨种扩增的同源率达到30%,具有多态性引物的比例为18.57%。13个位点所显示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PIC)值最低0.576,最高0.911,其中10个位点的PIC值在0.8以上,都远大于0.5高多态的临界值,表明本文跨种筛选的微卫星位点包含了丰富的遗传信息,适合于社鼠种群遗传学的研究。
2、13个微卫星位点在千岛湖地区社鼠种群中共检测到134个等位基因,其中除1个等位基因为岛屿种群特有等位基因之外,其他全部为种群共享等位基因。13个位点中平均观测等位基因Na=10.31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Ne=8.60个,期望杂合度(He)变化范围为0.645-0.919,平均值为0.859,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76-0.911,平均为0.839,社鼠物种水平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被检测的13个微卫星位点仅有1个位点的固定系数(F_(IS))大于0(D_2NDS_3,F_(IS)=0.121),其余12个位点的固定系数均小于0,平均为-0.176,表明社鼠种群中杂合体偏多;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表明,社鼠居群间和居群内都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P<0.001),其中居群间变异占4.72%,居群内变异占95.28%,说明社鼠的遗传变异主要在种群内部产生,这与千岛湖地区岛屿社鼠种群的隔离现状是相吻合的;分别对13个微卫星位点和15个社鼠种群的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表明:陆地半岛种群没有位点出现偏离,并且面积较大的岛屿种群发生偏离的位点也相对较少,面积较小的岛屿种群出现大量偏离Hady-Weinberg平衡的位点,据此可以推测岛屿(尤其是面积较小的岛屿)社鼠种群受片段化生境影响更加明显,种群不稳定,从而使得小面积岛屿种群很难维持一种平衡状态。
3、15个不同种群的期望杂合度(He)和观测杂合度(Ho)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778-0.855及0.888-0.956,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717-0.796之间,有效等位基因数(Ne)在4.90-6.97之间;对遗传多样性各项指标(Na、Ne、He、Ho、PIC)与取样地岛屿面积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仅观测等位基因数(Na)和面积之间出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其他遗传多样性指标和面积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由此可见,50年来千岛湖地区因岛屿隔离而片段化的生境目前还没有引起社鼠种群间遗传多样性的显著变化,但是遗传多样性各项指标的最大值均出现在面积相对较大的岛屿种群中,尤其是界首(JS)种群更是占据了5项指标中的4项;与之相反,面积较小的岛屿种群,各项指标均相对较低,反映了面积较大的岛屿种群遗传多样性高于面积小的岛屿种群。
4、15个不同种群两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F_(ST))介于0.0013-0.1152,按照种群产生分化0.05与0.15临界值来看,52组基因分化系数F_(ST)<0.05,53组F_(ST)介于0.05至0.15,即49.52%的2种群间无分化,50.48%的2种群间出现中等程度分化;季节性连接的岛屿种群基因流Nm明显大于无连接种群,15个不同种群两两间基因流(Nm)介于1.9201-192.06,平均为7.9488,Nm值都大于1,社鼠种群较强的基因流维持能力,是其种间遗传分化程度很低的一个主要原因。但随着隔离时间的增加,不同社鼠种群间的基因流必将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5、分别采用Nei标准遗传距离(D_A)和Nei无偏离遗传距离(D_S)对15个社鼠种群进行NJ和UPGMA2种聚类分析,2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15个社鼠种群可以被分为3大类群,聚类结果具有地域性分布特点;主坐标分析(PCA)也显示,在3个主坐标方向上,15个社鼠种群也被分为3大类群,并被细分为5组,与系统聚类分析的结果一致。
6、对不同社鼠种群地理距离的自然对数和遗传距离(DS)以及遗传分化系数F_(ST)/(1-F_(ST))之间的相关性进行Mantel相关性检验,不同种群间的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r=0.1977,P=0.085)以及分化系数(r=0.1566,P=0.111)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考虑到遗传变异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对孤立种群(茶坞岭F种群,CF)进行剔除,重新计算进行Mantel检验,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4512,P=0.011),分化系数也呈现显著相关性(r=0.3866,P=0.011),符合距离产生分化模型(Isolation by distance,IBD)。表明千岛湖岛屿化生境的形成过程对社鼠种群的影响比较明显,社鼠种群面临外界的干扰相对强烈,种群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出现种群遗传漂变、近交以及衰退。因此,本文认为,千岛湖地区社鼠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可能是在岛屿隔离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也可能是千岛湖岛屿环境下社鼠种群产生分化的内在机理。
7、水库建成时的蓄水造成社鼠原有栖息地被水淹没,为应对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种群被迫往高海拔地区进行迁移,使得种群原有的稳定性被打破,15个社鼠种群在近期内都经历过瓶颈效应的影响。
8、从季节性相连岛屿的社鼠种群间基因流来看,廊道对于相互孤立的种群间基因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物种的保护过程中,应合理划分其管理单元,确定种群的生存面积,建立相应廊道,保证其基因交流,增加其种群繁衍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Q953
|
|
|
|
1 |
柳燕,吴松榆,王俊,张志平,张福安,王玉林,刘红;安徽省大别山区肾综合征出血热微小疫源地调查及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
2 |
张子郁,赵铭山;社鼠一新亚种——闹牛社鼠[J];动物学报;1984年01期 |
3 |
杜卫国,鲍毅新;社鼠和褐家鼠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季节变化[J];动物学报;2000年03期 |
4 |
李明,魏辅文,饶刚,方盛国,冯祚建;非损伤性取样法在保护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J];动物学报;2001年03期 |
5 |
鲍毅新,杜卫国,林治,胡柏驿,池帮荣,陈孝端;环境温度对社鼠能量需求和食物同化的影响[J];动物学报;2001年05期 |
6 |
张于光,李迪强,饶力群,肖启明,刘丹;东北虎微卫星DNA遗传标记的筛选及在亲子鉴定中的应用[J];动物学报;2003年01期 |
7 |
郑荣泉,鲍毅新,周慧娣,柴君波,黄学强,郑祥;光周期对社鼠能量摄入的影响[J];动物学报;2003年04期 |
8 |
夏军红,郑劲松,王丁;用微卫星指纹识别天鹅洲保护区长江江豚个体[J];动物学报;2005年01期 |
9 |
常青,曹发华,朱立峰,张保卫,周开亚;长江下游地区夜鹭种群微卫星变异及遗传多样性[J];动物学报;2005年04期 |
10 |
田秀华;刘铸;白素英;;大鸨东方亚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J];动物学报;2006年03期 |
|
|
|
|
|
1 |
牛永东,许丽艳,李恩民;酵母单杂交诱饵质粒pHis-3NF和pLacZ-3NF的构建与鉴定[J];癌变.畸变.突变;2003年01期 |
2 |
欧阳松应,徐寿水,沈文律,周传香,李春艳,欧阳红生;人PTEN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U_(251)细胞中的表达[J];癌变.畸变.突变;2004年04期 |
3 |
李涛,石年,吴又桐,周丽,董洁,王素青,陈亮;Bcl-2在溴氰菊酯诱导神经细胞凋亡机制中的作用[J];癌变.畸变.突变;2004年05期 |
4 |
王际振;刘亚琼;杨兵;王献;;ISSR分子标记及其在园林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
5 |
刘天文;王翠花;于占东;徐文玲;牟晋华;杨晓红;;大白菜RAPD反应条件的优化[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
6 |
宁恕龙;周立志;赵天飙;侯银续;梁君;王新建;;小哺乳动物研究标本的简易保存和制作方法[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7 |
史冬燕;程在全;;元江普通野生稻金属硫蛋白基因的获得和序列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8 |
蒋文华;;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概述[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9 |
鞠玉栋;郑回勇;吴维坚;陈永快;何炎森;吴松海;;中国水仙MADS-box基因克隆及其序列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1期 |
10 |
刘志亮;齐兴柱;骆剑;朱晓平;彭艳辉;尹绍武;;波纹裸胸鳝线粒体DNA D-loop多态性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7期 |
|
|
|
|
|
1 |
夏武平;大林姬鼠种羣数量与巢区的研究[J];动物学报;1961年Z1期 |
2 |
夏武平;带岭林区小形鼠类数量动态的研究——Ⅱ.气候条件对种群数量的影响[J];动物学报;1966年01期 |
3 |
张洁,钟文勤;布氏田鼠种群繁殖的研究[J];动物学报;1979年03期 |
4 |
诸葛阳,姜仕仁,郑忠伟,方国伟;浙江海岛鸟兽地理生态学的初步研究[J];动物学报;1986年01期 |
5 |
张知彬,朱靖,杨荷芳;中国啮齿类繁殖参数的地理变异[J];动物学报;1991年01期 |
6 |
寿鹿,杜卫国,陆祎玮;北草蜥种群间生活史变异的成因分析:热环境、食物可利用性和体温的岛屿间差异[J];动物学报;2005年05期 |
7 |
李义明,李典谟;影响舟山群岛蛙类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分析[J];动物学报;1998年02期 |
8 |
宛新荣,钟文勤;一种简易的啮齿动物切趾编码方法[J];动物学杂志;2000年04期 |
9 |
鲍伟东,王德华,王祖望,周延林,王利民;内蒙古库布齐沙地和呼和浩特平原黑线仓鼠种群繁殖特征的比较[J];动物学杂志;2001年01期 |
10 |
宛新荣,钟文勤;Jolly-Seber法中种群存活率估算的探讨[J];动物学杂志;2001年05期 |
|
|
|
|
|
1 |
寿振黄,夏武平,李翠珠;红背(鼠平)种群年龄的研究[J];动物学报;1959年01期 |
2 |
汪松,陆长坤,高耀亭,芦汰春;广西西南部兽类的研究[J];动物学报;1962年04期 |
3 |
夏武平,孙崇潞;红背(鼠平)肥满度的研究[J];动物学报;1963年01期 |
4 |
罗泽珣;大兴安岭及三江平原黑线姬鼠的种群年龄组成[J];动物学报;1963年03期 |
5 |
罗泽珣,范志勤;川西林区社鼠与白腹鼠种间差异的探讨[J];动物学报;1965年03期 |
6 |
王祖望,曾缙祥,韩永才,张晓爱;高山草甸生态系—小哺乳动物能量动态的研究 Ⅰ.高原鼠兔和中华鼢鼠对天然食物的消化率和同化水平的测定[J];动物学报;1980年02期 |
7 |
曾缙祥,王祖望,韩永才,何海菊;高山草甸小哺乳动物身体热值、水分和脂肪含量的季节变化[J];动物学报;1981年03期 |
8 |
张子郁,赵铭山;社鼠一新亚种——闹牛社鼠[J];动物学报;1984年01期 |
9 |
张知彬,朱靖,杨荷芳;大仓鼠种群季节存活率的估算[J];动物学报;1992年02期 |
10 |
王德华,孙懦泳,王祖望;根田鼠的最大同化能量[J];动物学报;199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