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止和振荡柱体尾流的控制
【摘要】:静止和振荡柱体绕流的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在海洋、航空、土木等领域具有工程应用背景。
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研究低雷诺数二维静止柱体绕流旋涡脱落的抑制,引入四种不同形状的小控制件,采用数值模拟和流动显示,分别研究每一种控制件的抑制效果,并进行对比,进而研究控制机理;二是研究流向振荡柱体绕流旋涡脱落的抑制,分别用尾部喷气、单控制件和双控制件等方法,通过风洞实验对流向振荡柱体尾流进行抑制,并分别研究其控制机理。
静止柱体尾流控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以长(流向尺度)宽(横向尺度)比B/H=3.0的二维矩形柱为研究对象,在雷诺数Re=V_∞H/v(V_∞为来流速度,v为流体运动粘度系数)=75~130范围内,分别采用横向尺度均为b/H=0.2的方形、圆形、三角形和窄条形控制件,进行柱体尾流旋涡脱落抑制。数值模拟和水槽流动显示结果表明:当控制件位于一个有效区域内时,柱体两侧的旋涡脱落消失,脉动升阻力功率谱减小4个数量级。雷诺数Re=93时的抑制效果比较:方形控制件的有效区域最大,窄条形次之,圆形再次之,三角形最小。随着雷诺数的增加,方形控制件有效区域不断缩小;当Re130时,有效区域消失。提出了旋涡生成的应力模型,并用其讨论控制机理。
振荡柱体尾流控制的工作分为三部分:
1)采用尾部喷射方法对流向振荡圆柱尾流旋涡脱落进行抑制实验,实验的雷诺数范围Re=V_∞D/=2700~9800,柱体振荡幅值固定为A/D=0.2,柱体振荡频率范围f_eD/V_∞=0~0.36,其中V_∞为来流速度, D为柱体直径。沿圆柱母线开一与圆柱等长、宽度为h/D=0.015的缝隙,用于喷射空气。喷射速度比Vb/V_∞范围为0~18,相应的流量比hVb/DV_∞范围为0~0.27。
研究表明,未加控制时,随着柱体振频的变化,出现四种旋涡脱落模式:a) f_eD/V_∞0.08时,旋涡脱落频率与柱体静止时相同,而与柱体振荡频率无关; b) f_eD/V_∞=0.08~0.10附近一个小区域内,涡脱落频率是柱体振频的2倍,属于谐波共振;c)0.10f_eD/V_∞0.16,出现锁频,涡脱落频率与柱体振频相同;d)0.16f_eD/V_∞0.36,亚谐波共振,涡脱落频率是柱体振频的一半。
风洞中的烟线显示和热线测量结果表明:以上四种模式下,均能抑制旋涡脱落。在一定振频和一定雷诺数下,当喷射速度比Vb/V_∞(或hVb/DV_∞)介于其下临界值和上临界值之间时,振荡柱体两侧的尾流旋涡脱落被有效抑制。在振频f_eD/V_∞和喷射速度比Vb/V_∞(或hVb/DV_∞)组成的平面坐标系内找出了有效抑制旋涡脱落的区域,研究了有效区域随雷诺数的变化和喷射角对抑制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旋涡脱落抑制机理。
2)单窄条控制件:窄条平行于柱体放置,长度与柱体相同,宽为b/D=0.2,厚为h/D=0.05,其主表面垂直于来流。在雷诺数Re=2700~9800,振频f_eD/V_∞=0~0.36,振幅A/D=0~0.3范围内对流向振荡圆柱绕流的四种脱落模式都进行了抑制实验。结果是:除了第三种锁频状态外,其他模式的旋涡脱落都能够用窄条进行抑制。研究了窄条对柱体脉动升阻力的抑制,并研究了雷诺数、柱体振频和振幅对有效区域(有效抑制涡脱落的窄条位置区)的影响。
3)用双窄条控制件,每个窄条的宽度均为b/D=0.2,厚为h/D=0.05,其主表面垂直于来流。在Re=6000,及0f_eD/V_∞0.064范围内进行振荡圆柱绕流旋涡脱落的抑制。双窄条分为并列和非并列两种布置,两窄条均放于圆柱尾流的一侧。对双窄条并列地放置于圆柱一侧的情况,研究了两窄条间距比d/D以及柱体振频f_eD/V对有效区的影响。对非并列情况,发现当第一窄条单独放于某位置不能抑制旋涡脱落时,施加第二窄条于一个有效区内时,可以抑制振动柱体两侧的旋涡脱落;当第一窄条单独放于某位置能够抑制旋涡,施加第二窄条于一定区域时,反而不能抑制旋涡脱落。在不同振频下找出了第二窄条的有效区,并研究了第一个窄条位置改变对第二窄条有效区的影响。
|
|
|
|
1 |
夏雪湔;矩形截面柱体的旋涡脱落[J];力学学报;1985年05期 |
2 |
刘雨龙;圆柱体在斜面上运动的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3 |
戴光清,LAM K M;圆柱振荡流中的斜向涡街[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3年02期 |
4 |
罗俊,张学荣,李建国,范淑华,张平华;有限圆柱体的径向牛顿引力场[J];中国科学A辑;1990年02期 |
5 |
漆淦生;近似映射在线柱体阻力计算中的应用[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1991年02期 |
6 |
周丽清,邵德艳,林承焰,赵澄林;中上元古界柱状叠层石生长过程浅析[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
7 |
马厉克,陆启生,赵国民,江厚满;激光对运动圆柱体加热的几何学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4年12期 |
8 |
程振炎
,尹春霞
,朱金路;均衡重力异常计算方法[J];物探与化探;1985年05期 |
9 |
王连东,刘助柏;圆柱体(H/D>1)镦粗时应力场计算的力学分块法[J];塑性工程学报;1994年03期 |
10 |
奚致中;流体在环形狭缝中流动时园柱体的微振动[J];现代计量测试;1996年04期 |
11 |
谢素明;横观各向同性圆柱体中瞬态波传播规律的研究[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12 |
谭志军
,章兼植;坑内单层钻杆反循环水力连续取心的试验研究[J];矿产与地质;1985年01期 |
13 |
沈抗存;“2λ”的定性解释[J];大学物理;1993年05期 |
14 |
凌余林;刚体平面滚动摩擦力的分析[J];河池师专学报;1994年03期 |
15 |
马帮立
,陈俊;关于功定义的讨论[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2期 |
16 |
谢能刚;柱体自由扭转时的最优横截面形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
17 |
史庆增,彭忠;冰力作用下锥体的合理结构形式及在柱体上设计锥体的合理性探讨[J];中国海上油气;2005年05期 |
18 |
刘世宁;对称双曲线翼形剖面柱体圣维纳扭转问题[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57年02期 |
19 |
刘先志;异质圆柱体在半无限弹性体内所引起的热应力和位移[J];力学学报;1965年01期 |
20 |
施永仁;斜截柱体的体积和侧面积计算[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7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