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韩愈散文理论与创作对归有光的影响

董娈娈  
【摘要】:唐代和宋代是中国散文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以韩愈为首的唐宋八大家的创作代表了这一时期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创作,为推动中国散文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其中,韩愈对后世散文家的影响更为显著,他的散文上追秦汉,下启宋元明清,于继承中创新。本文主要研究韩愈在散文理论和创作两方面对明代归有光的影响,以证实韩愈在中国散文史承先启后的地位,和归有光在中国散文史举足轻重的地位——即延续中国散文的正统之路,开启清代桐城派在散文领域的又一辉煌。 本文的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引言,首先从文坛背景出发,探讨以韩愈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对明代散文家的影响,韩愈对归有光产生影响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再分析韩愈和归有光身上存在的相近相似之处,对二人的渊源关系进行初探。分别从二人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和各自所处的文坛背景进行分析,找出二人之间的相近相似之处。这些相近相似之处促成归有光对韩愈产生自觉接受。 第一章,分析韩愈散文理论对归有光的影响。主要阐述韩愈的“文以明道”、“不平则鸣”、“气盛言宜”和“务去陈言”四种散文创作理论对归有光散文创作思想的影响,以及归有光对韩愈散文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章,研究韩愈散文创作对归有光的影响。论述韩愈在碑志和赠送序这两种体裁的创作手法、风格特色以及结构等方面对归有光的影响。同时,分析韩愈《祭十二郎文》与归有光家庭散文的传承关系,探讨归有光在家庭散文领域的开创之功。 第三章,总结归有光对韩愈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归有光继承韩愈散文理论和创作在中国散文史的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滕福海;《寒花葬志》画外音[J];阅读与写作;1999年05期
2 张爱波;古文寓意与小说驰情──归有光和蒲松龄心态相似论[J];蒲松龄研究;2001年01期
3 宋玉富;宋远凌;;归有光和他的散文[J];中文自学指导;1997年06期
4 吴永甫;安亭归有光遗迹探微[J];上海农村经济;2005年01期
5 田璞;不事雕饰 一往情深——谈归有光《项脊轩志》的艺术特色[J];殷都学刊;1983年04期
6 王海宁;于平淡处蕴深情——谈归有光散文的人情味[J];文教资料(初中版);2003年04期
7 张书启;;意境人所有,笔妙人所无——略谈归有光和他的《项脊轩志》[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8 郭兴良;论归有光的《项脊轩志》[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9 贝京;归有光《项脊轩志》细读[J];名作欣赏;2005年11期
10 于慧;;文章三昧者何——读归有光《项脊轩志》[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年03期
11 陈益;;共事“梦鼎堂”——文学家归有光与吴承恩的友谊[J];苏州杂志;2002年01期
12 田干生;;《项脊轩志》的写作时间及主题考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13 田干生;;《项脊轩志》的写作时间及主题考辨[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14 黄毅;归有光是唐宋派作家吗?[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01期
15 王培华;;“因看吴越谱,世事使人哀”——经世学者归有光[J];文史知识;1997年05期
16 王培华;归有光与明中期吴中经世之学[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7 夏元明;汪曾祺与归有光[J];河北学刊;2002年06期
18 张志中 ,李障天;蒲松龄与归有光——浅谈蒲松龄的文学继承[J];蒲松龄研究;1989年02期
19 何天杰;经世之学的蜕变与桐城文派的崛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0 王福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序——从《项脊轩志》看归有光的散文贡献[J];师范教育;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奕建;;珠联璧合 名垂青史(浅析《圣井铭并叙》、《梦鼎堂记》碑历史艺术价值)[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2年
2 佐藤一郎;;关于桐城派的几个问题[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3 艾岩;;试论桐城派研习史传文学之观点方法[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4 项纯文;;桐城派评价臆说[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5 姜海峰;徐礼君;;方苞与韩愈论纲[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6 朱静;;巧妙设计导语,增强语文课堂的活力[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7 周怀文;程莹;;姚范的诗文创作和影响[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黄卓越;;心源说:唐宋派文论中佛学要素之考辨[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9 陈光照;;明代纪游文学的兴盛与《徐霞客游记》的诞生[A];徐霞客在浙江·续三——徐霞客与丽水旅游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徐静;;平平淡淡也能动人心弦[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贝京;归有光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刘蕾;归有光与嘉定文坛关系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3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蔡江珍;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想象[D];苏州大学;2004年
5 杨峰;归有光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周敏;韩愈诗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尊举;唐宋派文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兰翠;唐代孟学探赜[D];山东大学;2012年
9 刘廷乾;江苏明代作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林春虹;茅坤与明中期散文观的演进[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娈娈;韩愈散文理论与创作对归有光的影响[D];安徽大学;2012年
2 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D];湘潭大学;2010年
3 颜清;归有光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4 殷韩韩;明清归有光散文接受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崔衡;试论归有光在散文史上的地位[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岩;归有光古文文法论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爱波;论归有光的抒情散文[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潘高峰;论苏轼散文理论的继承与创新[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金云琴;论归有光古文思想对桐城派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徐炎君;1990年代以来的散文理论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庞磊成;学习韩愈精神 勤政廉洁为民[N];潮州日报;2009年
2 花和平;孟州:全力打造韩愈品牌[N];中国旅游报;2005年
3 李存修;阅读湟川[N];中国旅游报;2009年
4 朱兆龙;韩愈的为官之德[N];中国审计报;2005年
5 通讯员 朱润胜、陆正明 记者 蔺玉堂;韩愈祖籍经考证确实在河北昌黎[N];光明日报;2003年
6 孙志升 屈维英;韩愈家谱被发现[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7 本报记者  胡久顺 李细万 曹德莉;韩愈及其“昌黎经此”[N];郴州日报;2006年
8 谢锦澍;潮州“崇韩文化”的成因[N];潮州日报;2008年
9 魏天祥;重读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N];学习时报;2004年
10 曹大良;《天说》值得一读[N];人民公安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