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微囊藻对中华拟同形溞三种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
【摘要】:在全球变暖和富营养化下,蓝藻水华暴发是水体污染的重要环境问题。溞属种类在生活史和分子机制方面对环境胁迫因素均有一定的抗性,形成适应策略,还可以通过母体效应将这种抗性传递给子代。本文研究了铜绿微囊藻对中华拟同形溞三种基因表达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核受体基因是一种保守的超基因家族,参与生物体的生理代谢、生殖发育、稳态和资源分配。基于先前的转录组数据,共鉴定到中华拟同形溞18条核受体基因。随着铜绿微囊藻在食物中的比例增加,NR1 subfamily(E75a、E75b、HR3、HR96、NHR-1、HR97a、HR97g和NHR97)中基因表达下调的比例从54%(20%M+80%S食物组)上升到63%(40%M+60%S食物组)。在含有铜绿微囊藻组合中,NR2 subfamily(RXR、TLL、PNR和SVP)中的79%基因表达为下调,而NR6 subfamily的HR4基因均表达为下调。在3个克隆的18条NRs中有78%的基因在clone1和clone2的表达量变化趋势一致,42%的基因在clone3的表达量变化趋势与clone1和clone2均不相同。不同克隆和同一克隆不同核受体基因间的差异性暗示了中华拟同形溞个体对铜绿微囊藻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和分子机制。2.Hox基因是后生动物中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参与调控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基于先前的转录组数据,共鉴定到中华拟同形溞14条Hox基因,分别是HOX-1,CDX-1,HOXA2,HOXC7,HOXB7,Abd-B,HOXB3,HOX-2,D11,HOXC4,HOXA1,HOXD10,HOXB3-2 和 HOXC8。在 3 个食物组和 2 个克隆下,Clone 2的亲代在40%M+60%S食物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clone 1(P0.05),同时Abd-B,HOX-2,HOXA1和HOXB7基因在clone 2亲代的40%M+60%S食物组中相对于100%S食物处理组均表达上调,而在clone 1的40%M+60%S食物组中,仅HOX-2和HOXA1相对于100%S食物组表达了上调。在clone 1中,子代在40%M+60%S食物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亲代(P0.05),同时在子代的40%M+60%S食物组与亲代的20%M+80%S食物组中有6个基因(CDX-1、HOXC7、D11、HOXC4、HOXD10 和 HOXC8)表达为上调,且 HOXC7、D11、HOXD10 和 HOXC8 在子代的40%M+60%S食物组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100%S食物组(P0.05)。在铜绿微囊藻的胁迫下,Hox基因的表达信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暗示,暴露于铜绿微囊藻的中华拟同形溞亲代产生的子代在高浓度铜绿微囊藻下有更好的适应性,且不同克隆的个体间存在不同的适应性。3.卵黄蛋白原是卵黄蛋白的前体,卵黄蛋白原基因作为卵生动物相当重要的生殖类基因,通常在卵生雌体动物的性成熟时期特异性地进行表达。基于先前的转录组数据,共鉴定到中华拟同形溞13条卵黄蛋白原基因,分别是VG1-1,VG1-2,VG2-1,VG2-2,VG2-3,VG6-1,VG6-2,VG6-3,VG6-4,VGX2-1,VGX2-2,VGApoB 和 VG。其中具有完整 ORF 的是 VG1-1,VG1-2,VG2-1,VG2-2,VG2-3,VG6-1,VG6-2,VG6-3和VG6-4基因。在含铜绿微囊藻的食物组下,中华拟同形溞所有克隆的产幼溞总数、成熟体长和实验结束时体长均显著小于100%S食物组(P0.05),成熟时间均显著高于100%S食物组(P0.05)。在3个克隆中,亲代的卵黄蛋白原基因大部分上调。在各食物组下,子代的卵黄蛋白原基因表达大部分均高于亲代。这暗示了中华拟同形溞的卵黄蛋白原基因在生殖功能上的重要性和多样性,以及微囊藻胁迫条件下溞属的表型可塑性和生理可塑性。
|
|
|
|
1 |
邱昌恩;王卫东;;过氧化氢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
2 |
蒋茜茜;张小凤;陈文清;;9种黏土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J];中国给水排水;2018年07期 |
3 |
付保荣;鲁男;苗斌;王淑妍;左世文;何哲;张润洁;;环境因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
4 |
袁明哲;陈姗;陈嘉伟;刘其根;胡梦红;;有毒铜绿微囊藻胁迫下三角帆蚌消化系统的扫描电镜观察[J];生物学杂志;2015年01期 |
5 |
方群;崔莉凤;庞晓辰;;铜绿微囊藻对磷酸盐的代谢及动力学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9期 |
6 |
李海兵;韦嵩;;池塘养殖中铜绿微囊藻防治试验[J];中国水产;2008年05期 |
7 |
高豫娟,周培疆,沈宏,周雪,宋立荣,沈银武,刘永定;苯丙胺对铜绿微囊藻的生物效应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年06期 |
8 |
郝赤,闫春仙,R.M.Wilkins,C.Rajenderan;铜绿微囊藻毒素LR提取的研究[J];中国病毒学;2000年S1期 |
9 |
高学庆,任久长,宗志祥,蔡晓明;铜绿微囊藻营养动力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
10 |
刘静玲,盛连喜,候瑞珍;不同温度下铜绿微囊藻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J];农业与技术;1994年02期 |
11 |
何家菀,何振荣,俞家禄,俞敏娟;东湖铜绿微囊藻毒素的分离与鉴定[J];海洋与湖沼;1988年05期 |
12 |
周志俊,薛寿征;淡水蓝藻的毒素与毒性[J];卫生毒理学杂志;1988年01期 |
13 |
张青学,俞敏娟;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毒性及毒素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89年01期 |
14 |
姚亮宇;王沛芳;任凌霄;王超;马晶杰;蒋如东;;扰动条件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磷吸收的影响[J];环境科技;2018年01期 |
15 |
徐雅倩;马骏;杨正健;;基于实验室培养的一株铜绿微囊藻生长动力参数率定及生长数值模拟[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8年03期 |
16 |
李源;闫浩;施媚;何宗祥;张庭廷;;菹草与铜绿微囊藻化感互作及其对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6期 |
17 |
周海东;胡涛;轩玉梅;周姣岩;;典型微量金属元素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影响的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6年05期 |
18 |
;我校“中草药黄连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机理研究”项目获国际先进水平[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
19 |
王霞,吕宪国,张学林;松花湖铜绿微囊藻无菌株的分离及其生长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04年05期 |
20 |
郝赤,R.M.Wilkins,C.Rajenderan;铜绿微囊藻毒素LR提取纯化及对菜蛾的毒力[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