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教育扶贫报道话语分析(1994-2018)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到了攻坚阶段,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如何防止返贫的情况发生成为了现阶段扶贫工作的重点任务,而作为扶贫工作中重要的一环,高质量的教育扶贫已被公认为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和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育扶贫也逐渐成为媒体重要的报道对象。新闻媒体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研究教育扶贫发展的重要窗口。新闻媒体的教育扶贫报道有着怎样的特征,什么样的演进历程,这些报道是否又真实地反映出了教育扶贫的真实发展情况等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究的。本文选择了《人民日报》的教育扶贫报道作为研究样本,《人民日报》作为主流媒体同时也是国内最权威最大的党报还是最早关注教育扶贫的媒体之一。它对于教育扶贫这一题材的关注度较高,而且报道的数量相对较多,为本文提供了充分的研究样本。论文第一部分通过对农村教育以及教育扶贫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将《人民日报》教育扶贫报道有依据性地划分了两个阶段,分别是1994年-2012年深化改革阶段以及2013年至今的攻坚克难阶段。第二部分是关于教育扶贫报道的定量分析,通过内容分析法对不同阶段下教育扶贫报道的报道主题、报道主体、报道来源、报道的版面分布、报道体裁等信息进行分析,对不同阶段下的教育扶贫报道进行了初步梳理与研究得出报道的特征和差异。第三部分,笔者运用了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对抽选的教育扶贫报道样本进行了话语分析,通过对报道的信源平衡性、宏观主题结构以及微观结构的分析阐释在不同阶段下教育扶贫报道进行更深层更具体的分析。总体来说,《人民日报》对教育扶贫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其真实的发展演进情况,且在对教育扶贫政策宣传与解读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各阶段的不同的历史情况以及《人民日报》自身党报的因素导致其并没有充分对教育扶贫进行多方位全面的阐释。最后作者根据上面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得出《人民日报》教育扶贫报道的演进特征通过前文的分析揭示出《人民日报》在教育扶贫报道过程中的问题与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