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词语模糊性起源的思考
【摘要】:本论文就词语的模糊性及其产生的原因做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全文共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引言。在此部分中,作者首先对词语进行分析,指出,词语的理解长久以来建立在精确的内涵决定精确的外延这样一个基础之上。而在以往的模糊语研究中,不难发现,词语的模糊性总是和内涵或外延的不确定有关。同时语言的产生及使用是人对世界范畴化和结构化的结果。它是人的认知活动的结果,表现了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探讨词语模糊性,就必须涉及词语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人类的认知活动。
第二部分就本体论意义上的模糊语的模糊性进行分析。本文将此类模糊语分为范畴模糊语和边界模糊语。前者可进一步分为条件组合上的模糊语以及程度上的模糊语。通过对上述模糊语模糊性的分析,作者得出结论,决定语言产生,使用和理解的往往是人的认知方式和过程,而非一个永恒的精确内涵决定精确外延的模式。
第三部分就认识论意义上的模糊语的模糊性进行分析。本文将其归纳为从对象与人的关系中抽象而来的模糊语以及从具体的感知表象抽象而来的模糊语。通过对上述模糊语模糊性的分析,作者得出结论,它们都来源于人们最基本的认知经历,同时由于隐喻,通感,修饰语移置,提喻等思维及认识方式的作用,不断的迁移变化。这种认知经历和迁移变化过程难以用语言精确表述,即无法给出精确的定义。同时,由于主体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也无法确定永恒不变的外延。显然,内涵决定外延的模式亦非人类理解使用此类语言的依据。
第四部分是全文总结。人的思维中根深蒂固的逻各斯中心导致他们以内涵和外延这样一组对立的二元解释词语。而对确定性理想的追求又使得人们总是试图为词语找到明确的语言形式甚至数学形式的内涵以及范围明确的外延。但是词语的出现,使用和理解和人的认知,
、、
和主体、语境密切相关。脱离了这一切,精确或模糊本身也失去了意
义。脱离了人,脱离了人的认知活动,试图以永恒超然的精确内涵和
精确外延这样一个模式去理解语言及其使用,这就是词语模糊性产生
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