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11工程”高校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建设与利用研究
【摘要】:
二十一世纪,人类已步入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的资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数字化、网络化、电子化的迅猛发展,使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种类由单一的纸质资源发展为多种多样电子化信息与书目信息共存,且数字资源日渐成为信息资源的主流。图书馆数据库电子资源在近十几年里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给图书馆信息的收集、储存和检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图书馆用户以纸质资源为主的信息获取方式。在短短的几年内,数据库电子资源由于它便于检索、出版快捷、传播迅速快、学术价值高等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情报的主要来源。同时,数据库资源的建设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购建和利用本馆数据库电子资源,是当前图书馆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崭新课题。
数据库建设是21世纪图书馆实现自动化的核心,是实现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为了适应信息环境的变化以及满足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国内外各类型图书馆均在原来传统馆藏政策上做了较大的调整,把一种新型的信息资源——数字资源纳入到本馆的馆藏发展政策之中,数据库电子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数字资源格外受到国内外各个类型图书馆的重视。
在上述研究背景下,全国重点高校图书馆开始重视数据库资源的建设,一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数据库热”的浪潮。然而,以往经验告诉我们,数据库资源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照搬他馆的发展模式。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若不“量体裁衣”,不进行统筹规划,势必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数据库资源的重复建设;购置后的数据库在利用过程中由于图书馆对数据库宣传力度不够、用户信息素质层次不齐等因素的存在,导致了数据库利用率偏低,等等。数据库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势必会造成数据库本身资源、购买其资金的浪费。因此,图书馆应该在数据库建设与利用过程中采取有力措施,根据实际需求规划数据库建设,通过宣传培训提高用户信息获取素质,使购建的数据库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使丰富的数据库电子资源在教学与科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实现数据库效益最大化。
有鉴于此,本文在综合前人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国内外故据库资源建设与利用实践的基础上,选择了安徽省三所办学层次办学特色鲜明、代表着整个安徽省最高学术水平的三所“211”高校(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为例,采取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的方法,通过对其所拥有的数据库在建设和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简要的分析,并根据各校及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相应地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解决措施。
首先,本文对三校图书馆拥有的馆藏数据库的种类、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数据库的建设与学校学科发展特点和数据库的利用程度与三校用户的数量两个角度对三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与利用情况进行了研究。
接着,本文通过走访图书馆工作人员以及对在校教师和研究生等用户问卷调查,发现三校图书馆在数据库建设与利用过程中均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三校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出现重复建设、专题特色数据库资源各自为政、资源得不到有效共享、文献传递服务工作开展的规模不大、外文数据库利用率普遍偏低、用户信息素质差别很大等,并针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做了具体深入的分析。
最后,在前文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针对三校图书馆数据库在建设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设性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建议,以期能够对三校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建设与利用的实践有所帮助。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25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