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光学矫正结合知觉学习提高视觉功能
【摘要】:视觉神经科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是“视皮层的发育具有关键期”,在关键期关闭之前视皮层较容易被改变,而关键期关闭之后则较难被改变。目前,很多知觉学习上的证据表明,即使是成年的视皮层也存在一定的可塑性。然而,对正常成人而言,这种在知觉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可塑性虽然存在,其程度却非常小。这极大的限制了知觉学习在提高成人视功能中应用。先前的研究大多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成人视觉神经系统可塑性较低导致的。但是否可能有其他因素限制了正常成人在知觉学习过程中可塑性的发挥?目前还不清楚。另一方面,使用天文学上的自适应光学矫正技术,视光学领域的研究者们通过矫正人眼高阶像差部分提高了成人视功能。但对正常成人而言,这种视功能上的提高很微弱,远达不到理论期望值;且无法脱离自适应光学矫正仪器而存在,因此也无法应用于实际。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了知觉学习和人眼自适应光学上的先进进展,深入研究了人眼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优劣对知觉学习效果的影响,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具体来说,我们比较了在矫正人眼高阶像差情况下(较理想的人眼光学系统)对比度检测任务的知觉学习和不矫正人眼高阶像差情况下(普通的人眼光学系统)同样任务的知觉学习中,被试对比敏感度和视力提高程度的差异。
实验中,21名正常成年人被随机分成两组进行训练。其中第一组13人,在矫正高阶像差情况下进行知觉学习训练;第二组8人,在不矫正高阶像差情况下进行训练。两组被试都使用高空间频率端的正弦光栅训练了10天,每天训练1个小时左右。训练结束后,第一组被试在训练频率的对比敏感度提高极为显著(P0.00001),平均提高了5.39dB(对应提高幅度为86.1%),学习曲线的斜率为0.41log units per session,在训练7.35个sessions后达到平台;第二组被试在训练频率的对比敏感度提高也达到了显著性(P=0.03),平均提高了3.42dB(对应提高幅度为48.2%),学习曲线的斜率为0.35log units per session,在训练4.12个sessions后达到平台。在训练前后我们还测试了两组被试的对比敏感度函数(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 CSF),即不同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与空间频率的关系。总体来看,两组被试的CSF在训练后都有显著性提高(训练前后对比,第一组F(1,12)=75.43,P0.00001;第二组F(1,7)=5.46,P=0.05),但第一组的CSF提高得更多(两组的CSF提高有显著差异F(1,19)=8.12,P=0.01)。不同被试不同空间频率下对比敏感度提高幅度的平均值,第一组为3.11dB,第二组为1.3ldB。对训练后CSF有显著提高的被试而言(第一组所有的13名被试以及第二组的4名被试),两组被试在训练频率处提高的值差异不显著(P0.5),但在带宽特性(训练频率的提高往非训练频率上的传递特性)上有很大差别:第一组的学习效果有两种,一种特异于训练频率附近(带宽为1.11octaves),另一种则普遍存在于所有测试频率(提高幅度为最大提高幅度的一半);第二组的学习效果则只有一种特异于训练频率附近的提高(带宽为1.42octaves)。另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第一组被试的视力在训练后有了显著的提高(P0.000001),第二组则没有(P=0.199)。第一组所有被试的视力都有了提高,平均提高了2.32dB(对应提高幅度为31%),显著高于第二组(P=0.0008)。我们在5个月之后找回了4名第一组的被试,发现他们视力的提高还依然保持。通过分析训练前后两组被试光学调制传递函数和神经调制传递函数的变化,我们证实,训练导致的对比敏感度的提高来自视觉神经系统而不是人眼光学系统的变化。
第一组被试这种更好的学习效果,也有可能来自其更久的高阶像差矫正环境的经历本身。为了排除这一点,我们设计了第三组被试的训练(Group3,6人)。第三组和第一组同样是在高阶像差矫正下进行训练,不同的是我们选用了低空间频率端的“最优频率”,即矫正高阶像差时的CSF曲线上的最高点对应的空间频率,作为训练频率。结果发现,第三组的提高很少,远比第一组要小。这说明,虽然高阶像差矫正可以提高知觉学习的效果,但使用低空间频率端训练还不足以达到更多的训练效果,我们还必须选用高空间频率端进行训练。
为了揭示第一组被试在训练后成绩提高的内在机制,我们检查了第一组的4名被试在训练前后矫正高阶像差时不同噪音水平下对比度阈值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学习的提高来自视觉神经系统信息提取效率的提高,而不是内部噪音的降低,这与前人在正常人的知觉学习研究中的结果类似。
我们的结果表明,发育关键期之后的正常成年视觉神经系统仍具有相当程度的可塑性,但这些可塑性的发挥受限于训练时人眼的光学系统成像质量。只有当高阶像差被矫正掉时,才能发挥出其实际的可塑性水平。
我们的发现可以用于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来给那些因发育早期异常视觉经验引起视皮层异常而导致成年后视力低下的病人提高视力。同时,本文的发现,还为结合人眼光学系统和视觉神经系统的研究进展来达到“超视力”提供了可能。
|
|
|
|
1 |
黄德纯;浅谈错视及其纠正与地质制图[J];湖南地质;1998年03期 |
2 |
李朝义;视觉图像信息处理神经机制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科学基金;1997年03期 |
3 |
翁季;陈仲林;胡英奎;刘英婴;;光生物效应研究综述[J];灯与照明;2007年01期 |
4 |
赵扬,章力波,陈奕欣,陈小麟;不同颜色对比对舍蝇(Musca domestica vicina)引诱效果的比较[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5 |
;视觉魔术[J];科学大众(小学版);2008年10期 |
6 |
周婷;;瑰丽的视觉盛宴——电影《阿凡达》色彩赏析[J];科技风;2010年01期 |
7 |
王瑞芳,程晓舫;一种新型的视觉系统——原理和概念设计[J];光学技术;2001年05期 |
8 |
杨华,连祥霖,陈妩;视觉对大鼠血液生化6指标节律性的影响[J];毒理学杂志;2005年S1期 |
9 |
赵鹏;;室内设计空间划分与尺度比例的理序性[J];科技资讯;2008年28期 |
10 |
常运红;李卫国;;浅析现代商业空间的构成元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7期 |
11 |
刘雪;张莹莹;龚海庆;梁培基;;GABA_A受体抑制性通路增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活动的相关性(英文)[J];生理学报;2009年02期 |
12 |
李立新;王少峰;;基于视觉的数控钻铆机快速调平算法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03期 |
13 |
单保党,何大仁;黑鲷视觉发育与摄食的关系[J];台湾海峡;1995年02期 |
14 |
李今秀;李均利;;肺癌图像的伪彩色处理[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7年01期 |
15 |
李大勇,何大仁,刘晓春;光照对真鲷仔、稚、幼鱼摄食的影响[J];台湾海峡;1994年01期 |
16 |
赵松年,熊小芸,姚国正,富志;视觉通道的信息处理——Ⅱ.同步振荡-同态滤波模型[J];自然科学进展;1998年06期 |
17 |
华家宁,黄晓琴,陈婉蓉;光导热塑片的性能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
18 |
刘秋武;;平面参考光数字全息的频谱和记录能力分析[J];光电技术应用;2006年01期 |
19 |
杨上供;甘亮勤;张继艳;林海峰;;计算机制二维全息图的研究[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20 |
陈林义,胡兵,盛焕远,周逸峰,开远忠,寿天德;正常组儿童(4岁-8岁)多导程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