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压缩湍流边界层统计特性的直接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可压缩湍流边界层的研究在流动物理和工程应用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可压缩湍流边界层的拟序结构、流动拓扑以及应变与涡量相互作用的统计特性,并讨论了来流马赫数和入射斜激波对湍流统计特性的影响。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
(1)研究了可压缩湍流边界层拟序结构的统计特性。两点相关性分析证实了拟序结构主要由不对称的发卡涡组成;沿着法向,它的流向长度以及与壁面的夹角逐渐增大,这与不可压缩湍流边界层相似。涡量的相关性分析定量地给出了涡结构的投影角,结果表明涡结构在远离壁面的过程中逐渐趋向流向。
(2)研究了可压缩湍流边界层在速度梯度张量不变量空间的流动拓扑。研究表明,可压缩湍流边界层内层主要由径向膨胀、轴向压缩的涡结构(UFC)组成,外层主要是不稳定的应变占优区域(UN/S/S);耗散和耗散生成主要来源于UN/S/S;拟涡能主要来自于径向和轴向都膨胀的涡结构(UFS);拟涡能生成在内层由UN/S/S主导,在外层由UFS主导。通过考察速度梯度张量不变量在不可压缩区、压缩区和膨胀区的分布,详细研究了可压缩性对湍流统计特性的影响。与不可压缩区相比,压缩区的流体通常更稳定,流场中UFC的数目减少;膨胀区的流体通常更不稳定,流场中径向收缩、轴向拉伸的涡结构(SFS)数目减少。流体的压缩会减弱UFC的拟涡能,增大其耗散、耗散生成率和拟涡能生成率;流体的膨胀会减弱SFS的拟涡能,增大其耗散、耗散生成率以及它在内层的拟涡能生成率。旋转率张量和应变率张量第二不变量的统计结果表明,可压缩性会增强湍流的耗散,流体膨胀时通常比压缩时耗散更强。应变率张量第二、第三不变量的统计结果进一步证实:粘性底层主要由片状结构组成,流场中片状结构比管状结构更常见。
(3)研究了可压缩湍流边界层中应变与涡量的相互作用特性,系统地分析了涡量和主应变率的几何关系、拟涡能和耗散的输运过程、不同流动拓扑的拟涡能生成大小以及拟涡能生成区的结构。研究表明,边界层内层所有流动拓扑的涡量都往往垂直于主拉伸率,拟涡能生成主要来源于不稳定的应变占优区;边界层外层,径向收缩、轴向拉伸涡结构的涡量往往平行于主拉伸率的方向,它贡献了边界层中大部分的拟涡能生成。拟涡能生成和耗散生成在边界层内层密切相关,拟涡能增强则耗散增强,拟涡能减弱则耗散减弱,并且拟涡能生成率的幅值越大,耗散生成率的幅值也越大。在边界层外层,拟涡能增强时耗散通常会增强,拟涡能减弱时耗散的生成率往往较小。拟涡能生成区倾向于形成片状结构,并且具有强的弯曲强度;拟涡能减弱区在边界层内层倾向于形成管状结构。
(4)研究了来流马赫数对湍流边界层统计特性的影响,主要分析了M∞为2、4和6时湍流边界层流动特征和速度梯度不变量的分布。研究表明,随着马赫数的增大,湍流强度减弱,湍流的内间歇性增强,内间歇出现的位置更靠近壁面。马赫数越大,上喷对雷诺应力的贡献越大,湍动能输运项的幅值也越大。马赫数的增大还会导致耗散和拟涡能的增强,拟涡能生成率和耗散生成率的增大,以及胀量的幅值和平均胀量的增大。在速度梯度张量不变量平面,马赫数对流动拓扑的影响很小,联合概率密度的等值线呈现“泪珠状”分布;随着马赫数的增大,径向收缩、轴向拉伸的涡结构对边界层中耗散、拟涡能、耗散生成以及拟涡能生成的贡献减小,径向和轴向都膨胀的涡结构对这些量的贡献增大。
(5)研究了入射斜激波对湍流统计特性的影响。在激波与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的区域,近壁处的拟涡能和耗散明显减弱;远离壁面处拟涡能和耗散增强,拟涡能生成率和耗散生成率显著增大。在激波作用的下游,近壁区的拟涡能和耗散增强,拟涡能生成率和耗散生成率增大。通过分析拟涡能和耗散的输运特性发现,在激波作用的区域,胀压项促进拟涡能和耗散的增强;斜压项和压力项的幅值明显变大,拟涡能和耗散的输运仍然由生成项和粘性项主导。
|
|
|
|
1 |
陆昌根;戚琴娟;;壁面局部扰动激发湍流边界层近壁区相干结构的一种理论模式探讨[J];自然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
2 |
沈露予;陆昌根;赵玲慧;;近壁湍流边界层相干结构形成的动力学分析[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
3 |
周恒,熊忠民;湍流边界层近壁区相干结构起因的研究[J];中国科学(A辑 数学 物理学 天文学 技术科学);1994年09期 |
4 |
崔杰;湍流边界层速度分布的显式表示[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4年02期 |
5 |
孙葵花,舒玮;平板湍流边界层内的锥形涡[J];力学学报;1994年01期 |
6 |
周恒,陆昌根,罗纪生;湍流边界层近壁区单个相干结构的模拟[J];中国科学(A辑);1999年04期 |
7 |
郝刚立;姜楠;;周期性壁面吹吸扰动在湍流边界层内的发展演化[J];机械强度;2013年06期 |
8 |
陆昌根;湍流边界层近壁区域相干结构的数值研究[J];弹道学报;2000年01期 |
9 |
陆利蓬,罗纪生;湍流边界层外区相干结构的三维波模型[J];力学学报;2000年06期 |
10 |
潘卫国,聂雪军,雷俊智,岑可法;对管内湍流边界层结构与流动阻力特性的数值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1年04期 |
11 |
王昕,姜楠,舒玮;周期性扰动在湍流边界层中沿法向的衰减[J];实验力学;2001年03期 |
12 |
赵汉中;柔性壁对湍流边界层速度型的变形影响[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2年04期 |
13 |
陆昌根;湍流边界层近壁区多个相干结构的数值模拟[J];计算物理;2002年05期 |
14 |
王 昕,连 源;湍流边界层复涡黏模式的实验研究[J];力学学报;2002年03期 |
15 |
连祺祥,郭辉;湍流边界层中下扫流与“反发卡涡”[J];物理学报;2004年07期 |
16 |
蒋小勤,刘巨斌,魏中磊;电磁力对湍流边界层相干结构的影响[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5年04期 |
17 |
樊星,姜楠;用平均速度剖面法测量壁湍流摩擦阻力[J];力学与实践;2005年01期 |
18 |
王小庆;李万平;;厚壁面湍流边界层对圆柱脱涡影响的实验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6年S1期 |
19 |
姜楠;王瑞新;;湍流边界层微小尺度流动结构的精细实验测量[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
20 |
王玉春;姜楠;田砚;;吹吸扰动对湍流边界层多尺度相干结构的影响[J];天津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