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和江淮地区NBE的多站观测与对比研究
【摘要】:双极性窄脉冲事件(Narrow Bipolar Events, NB Es)指一类独特的云内放电事件。由于其极强的HF/VHF辐射、较强而且持续时间极短的VLF/LF双极性脉冲辐射、相对孤立性以及较弱的光辐射等明显区别于常规闪电的特征而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本论文利用中国科大雷电物理研究组自行研制的基于GPS时间同步技术的闪电多站VLF/LF定位系统,并特别增加了有助于NBE识别的闪电VHF辐射接收装置,对处于较高纬度的东北大兴安岭地区和中低纬度的江淮地区雷暴环境中发生的NBE活动的现象学特征以及其与雷暴对流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的对比观测研究。主要得到了如下结论:
(1)报道了较高纬度东北地区和中纬度江淮地区NBE活动产生的双极性脉冲波形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地域环境中NBE的VLF/LF放电波形特征基本相同。东北地区正极性NBE的脉冲持续时间,初始峰宽度,初始峰半宽的平均值分别为27.2μs、7.8μs4.6μs。江淮地区正(负)极性NBE的脉冲初始峰宽度平均值为8.3p.s(7.6μs),初始峰上升时间平均值为3.1μs(2.9μs),初始峰半宽为4.4μs(4.0μs)。这一结果丰富了学术界对不同区域NBE波形特征的知识。
(2)较高纬度的东北地区与中纬度江淮地区NBE活动特征差异明显。东北地区雷暴中NBE活动较弱,2009和2010年两年实验观测中仅记录到493例NBE而且全部为正极性(对应上部正电荷与下部负电荷的电荷配置),约占记录闪电事件的0.034%。江淮地区2012年夏季8次对流过程中总共记录到21257例NBE,占可定位闪电事件的1.45%。江淮地区各次雷暴中都有正负极性NBE发生,两者比例约为9:1。东北地区雷暴中正极性NBE集中在7-12km,平均高度为7.9km,江淮地区对流系统中正极性NBE集中发生在7-16km,负极性NBE集中发生在15-18km。江淮等中低纬度地区雷暴中发生的正极性NBE的平均高度以及垂直范围扩展都要略大于东北等较高纬度地区中的结果。
(3)利用地基气象雷达数据以及TRMM卫星PR雷达数据,分析了伴随NBE活动的雷暴降水结构的气象学特征。结果表明,较高纬度的东北地区雷暴对流活动较弱,30dBZ雷达回波最大高度主要集中在9-12km,有普通闪电发生的对流核中约有74%的对流发展强度处在这一水平。与之相比,江淮地区的统计结果表明,仅有正极性NBE发生的对流核中40dBZ,35dBZ以及30dBZ雷达回波最大高度分别约为9-11km,11-12km和15km左右,有负极性NBE发生的对流核中,对流的发展强度稍强,40dBZ,35dBZ以及30dBZ雷达回波最大高度分别约为14km,16km,和17km左右,18dBZ最大高度(对流雨顶高度)约为18km。但是,不同地区中NBE的发生高度基本被限定在雷暴云顶的范围之下,尤其负极性NBE的发生高度与对流降水区雨顶的发展高度相关性比较明显。结合不同区域中正负极性NBE发生情况的不同以及NBE发生高度的差异,本文认为,不同地区雷暴气象学环境的差异是造成NBE表现特征不同的主要原因。这也从一定程度表明NBE的发生,尤其是负极性NBE的发生,对雷暴对流强度的指示作用。
(4)雷暴中NBE的发生区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聚集发生在具有较强的闪电活动、较低云顶温度、以及较高雷达反射率所对应的雷暴对流核附近,并且主要发生在强雷达回波(例如35dBZ以上)所包围区域的外围。不同地区雷暴发生过程中NBE活动与闪电活动的时间对应关系的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时段内发生的NBE活动与普通闪电活动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两者之间的定量对应关系不明显,线性相关度的离散程度较大。
(5)利用江淮地区6站闪电观测系统的时序波形和定位数据,分析了NBE与普通闪电事件在较小时空尺度下的相关性。统计结果表明,多数NBE基本以孤立状态或者发生在普通闪电之前的形式出现,两类NBE总共占到了全部NBE数量的83.6%。发生在普通闪电之前的NBE与普通闪电的时间间隔一般小于184.7ms,(数据中值为64.7ms),空间距离间隔平均值为3.1km(数据中值为1.5km)。
论文最后对东北地区和江淮地区的NBE活动特征以及其他中低纬度地区NBE发生特征的报道进行了对比和总结。
|
|
|
|
1 |
郄秀书,R.Toumi,周筠珺;青藏高原中部地区闪电活动特征及其对对流最大不稳定能量的响应[J];科学通报;2003年01期 |
2 |
张廷龙,郄秀书,袁铁,熊亚军,张彤;青藏铁路沿线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J];高原气象;2004年05期 |
3 |
马明,陶善昌,祝宝友,吕伟涛;1997/1998ElNio期间中国南部闪电活动的异常特征[J];中国科学D辑;2004年09期 |
4 |
王易秋,石定朴;利用闪电资料分析冷锋过程的中小尺度系统[J];气象;1991年07期 |
5 |
于怀征;张民凯;陈志超;袁安芳;;山东省闪电活动与降水关系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20期 |
6 |
张腾飞;许迎杰;张杰;段旭;尹丽云;;云南省闪电活动时大气相对湿度结构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10年02期 |
7 |
曾晓梅;;新一代气象卫星闪电探测仪[J];气象科技;2009年01期 |
8 |
赵丽娟;牛生杰;张羽;于华英;徐峰;;雷州半岛盛夏闪电活动特征及其与降水的联系[J];高原气象;2009年03期 |
9 |
胡先锋;张文;石春玲;;胜利油田主体地区闪电活动气候特征[J];山东气象;2010年04期 |
10 |
Frederik R. Mosher;郑志超;;国家强风暴预报中心(NSSFC)对1988年闪电资料的评价[J];气象科技;1990年06期 |
11 |
王义耕;陈渭民;刘洁;;TRMM卫星观测到的华南地区的闪电时空分布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09年02期 |
12 |
冯桂力;胡先锋;李采莲;王洁;;青岛地区闪电活动气候特征[J];陕西气象;2009年S1期 |
13 |
于怀征;赵玉洁;张文琴;袁安芳;;山东省雷电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J];山东气象;2009年04期 |
14 |
左迎芝;朱睦正;宋佰春;袁安芳;陆桂荣;;鲁南地区闪电与温湿度的关系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8期 |
15 |
王义耕;刘洁;王介君;麦博儒;陈倩;;卫星观测的西南地区闪电的时空分布[J];大气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
16 |
王俊芳;曹冬杰;卢红;王东方;;西藏羊八井地区的闪电活动特征[J];高原气象;2011年03期 |
17 |
杨水泉;熊晓洪;;利用LIS/OTD格点资料分析西南地区闪电活动的气候分布特征[J];广西气象;2006年S3期 |
18 |
王艳;张义军;马明;;卫星观测的我国近海海域闪电分布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10年02期 |
19 |
郑栋,孟青,吕伟涛,张义军,柴秀梅,马明;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夏季地闪活动时空特征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5年05期 |
20 |
陈军;蔡萍;陈渭民;;舟山群岛雷电活动的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0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