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地区海鸟粪土沉积层中色素和甲基汞分析及生态环境意义
【摘要】:气候环境变化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高度关注的焦点,是21世纪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与人类文明发展密切相关的晚全新世气候变化是过去全球变化(PAGES)计划项目的核心内容,对于这一时期气候变化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的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特征和机制,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自然变化背景值,从而更好的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程度,有利于对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的评估和预测。学者们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层次上对自然界中保存着丰富环境信息的记录载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南极和南海西沙群岛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变化响应灵敏,是研究过去全球变化包括古气候、古生态、古环境的理想区域。本文在时间尺度上选取与人类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晚全新世,空间上选取高纬度的东南极地区典型的企鹅粪土沉积层和低纬度地区的中国南海西沙群岛典型的海鸟粪土沉积进行分析研究。应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通过有机生物标志物,结合其它生物地球化学指标,探讨典型区域气候与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分析海鸟生物传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涉及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
1.沉积色素分析方法对比研究
沉积色素分析方法种类繁多,建立了沉积色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和液质联用分析方法。离子对缓冲溶液有效地提高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叶绿素a和伪枝藻色素的分离效果和灵敏度,相对标准偏差均在10%以内。液质联用法采用乙腈体系,同时加入少量甲酸,明显提高了离子化效率和灵敏度,色素的分离效果、丰度和稳定性均较好。另外,将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液质联用法同其它沉积色素分析法,包括传统的分光光度法和近红外光谱法的分析效果进行对比,不同分析方法的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液质联用法显示了巨大的优势。近红外光谱法,操作最为简便快捷,但只局限于估算样品中叶绿素a的含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仪器设备和操作都比较简单、成本低且分析速度快,但是分析精度不够高,特异性较差。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析精度和特异性均较高,但是色谱条件要求更高,在技术上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液质联用法的分析精度、灵敏度和特异性非常高,对目标化合物的分离程度要求不高,具有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操作简单,可控性强。
2.过去800年东南极罗斯海地区的紫外辐射历史的沉积色素记录
对东南极罗斯海地区沉积样品中的沉积色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其它地球化学指标重建了东南极罗斯海地区过去800年来的紫外辐射记录和整体光强度的变化历史。结果表明,过去800年来东南极罗斯海地区至少经历了四次明显的紫外辐射高峰期,而且从历史记录来看现代的紫外辐射强度应最高。影响到达湖泊的紫外辐射强度的因素繁多,罗斯海地区在190-320aBP时期,紫外辐射与整体光强度变化趋势一致,对应于气候恶劣的小冰期,表明紫外辐射强度的变化与第一类因子有关,如湖泊DOC、冰雪覆盖程度、天气条件等;其它时期紫外辐射与整体光强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表明紫外辐射的变化主要归因于臭氧变化和太阳光谱变化。从历史角度来看紫外辐射强度与太阳活动呈现出一定的反相关关系,太阳活动弱的时期,对应的紫外辐射相对较强,但该自然过程随着近现代人类活动的干扰有可能发生显著变化。
3.东南极湖泊沉积物生产力和物质成分的近红外光谱快速分析
对东南极罗斯岛粪土沉积柱以及莫愁湖MC2沉积剖面进行了近红外光谱分析,利用近红外光谱数据重建了东南极湖泊生产力的变化历史,恢复了沉积剖面中各物质组成的相对比例,建立了元素含量与光谱指标间的统计关系模型。结果显示,罗斯岛沉积剖面样品中的叶绿素a含量与近红外反射光谱在650-700nm处的谷面积表现出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利用数学建模可以预测样品中叶绿素a的含量,指示湖泊生产力变化历史;但是预测叶绿素a与实测的绝对含量存在一定差异,该方法只可以作为一种快速的半定量的预测湖泊生产力的方法。莫愁湖样品的近红外光谱数据主成分(PCA)分析结果表明,PCA分析主因子1载荷值与指示生产力变化的有机质热解烃类化合物S2指标高度相关,比谷面积法更好,能够更准确的反映湖泊生产力的变化。同时,结合纯鸟粪、纯藻类与土壤样品的光谱曲线,利用端源分解的方法,成功计算得到了罗斯岛四个沉积剖面中各物质来源所占的比例。通过主成分回归(PCA)和偏最小二乘法(PLS)两种模型,建立多种元素含量与不同光谱指标间的统计关系模型,且PLS模型所预测的数据精确度要比PCR高,可用于样品化学元素含量的预测。
4.基于色素的东南极湖泊浮游藻类分类方法的研究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HPLC-APCI-MS)测定了东南极罗斯海地区沉积样品中色素的含量,运用藻类色素化学分类软件CHEMTAX恢复了东南极罗斯海地区湖泊藻类种群结构变化历史,并探讨了南极海鸟生物传输对湖泊藻类种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南极罗斯海地区的湖泊中分布着蓝藻、绿藻、硅藻、隐藻和甲藻等多个门类,其中,绿藻、硅藻和蓝藻为优势种群。海鸟生物传输带来的营养物质促进了湖泊中藻类种群的发展,提高了湖泊初级生产力水平。受到海鸟活动影响较大的BI和MB6沉积剖面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主要以绿藻为主,丰度明显高于其它种群,表明鸟粪输入在促进湖泊藻类生物量增加的同时尤其促进了绿藻的生长。在BI和MB6剖面中,绿藻和硅藻与甲藻丰度表现为相反的关系,同时CL2剖面中蓝藻和甲藻丰度呈反相关,表明企鹅粪输入的营养成分可能会导致湖泊中不同藻类生长出现竞争,相对丰度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湖泊生态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基于沉积色素的化学分类法CHEMTAX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总的来说,还是能够比较准确的表征出研究区域内的藻类优势种群和丰度相对变化,在南极湖泊生态群落结构演化历史研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性。
5.鸟生物传输对西沙群岛生态系统甲基汞污染物的影响
通过实验建立了微波萃取-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海鸟生物粪样品中的甲基汞方法,并利用此方法对中国南海西沙群岛广金岛和晋卿岛上的古鸟粪和现代鸟粪样品及粪土沉积剖面样品进行了甲基汞分析,探讨了海鸟生物传输对偏远的西沙群岛生态系统中甲基汞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西沙群岛古鸟粪和新鲜鸟粪中的甲基汞、总汞和甲基汞在总汞中的百分比含量都很高,说明排便是海鸟吸收和排泄甲基汞的一个过程,在海鸟体内的甲基汞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甲基汞和P元素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鸟粪的输入控制着工业革命之前的粪土沉积层中甲基汞的含量,但是近年来人类活动带来的汞污染严重影响了工业革命之后粪土沉积层中甲基汞的分布,海鸟通过生物放大和生物传输作用影响粪土沉积层中的甲基汞水平。粪土沉积样品和古鸟粪样品中的甲基汞百分比含量高达20%左右,而且年龄较老的古鸟粪和粪土沉积样品中的甲基汞比例高于年轻样品中的含量,同时样品中微生物活动较弱,表明粪土沉积物中甲基汞百分比的变化主要受控于海鸟粪便的输入。海鸟生物传输不仅为西沙群岛生态系统发育带来了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也为偏远的岛屿生态环境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有可能威胁岛上居民的身体健康。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171
|
|
|
|
1 |
姚檀栋,焦克勤,章新平,杨志红,L.G.Thompson;古里雅冰帽冰川学研究[J];冰川冻土;1992年03期 |
2 |
杨献忠;伊利石的结晶度及其地质意义综述[J];沉积学报;1993年04期 |
3 |
姜向阳,朱迎春,李蓉;汞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迁移[J];重庆环境科学;1995年03期 |
4 |
王定勇,石孝洪,杨学春;大气汞在土壤中转化及其与土壤汞富集的相关性[J];重庆环境科学;1998年05期 |
5 |
宁修仁;海洋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J];东海海洋;1997年03期 |
6 |
陈君,张忍顺;我国海洋农牧化发展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01期 |
7 |
赵焕庭;西沙群岛考察史[J];地理研究;1996年04期 |
8 |
卢演俦
,杨学昌
,贾蓉芬;我国西沙群岛第四纪生物沉积物及成岛时期的探讨[J];地球化学;1979年02期 |
9 |
王文远,刘嘉麒,彭平安;湖泊沉积生物硅的测定与应用:以湖光岩玛珥湖为例[J];地球化学;2000年04期 |
10 |
卞建春;;Features of Ozone Mini-Hole Event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9年02期 |
|
|
|
|
|
1 |
林玉环,刘静宜;水银电解烧碱工艺中甲基汞的污染[J];环境化学;1985年05期 |
2 |
李志超;甲基汞的遗传毒性——诱变和致畸作用[J];环境科学;1985年06期 |
3 |
王德才,陈文华,张洪生;生物样品中痕量甲基汞的气相色谱法测定[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1998年02期 |
4 |
王书海
,郝天朝
,刘桂琴;沉积物中甲基汞释放速度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1978年02期 |
5 |
彭安,贾金平;蓟运河水中甲基汞形态分布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87年04期 |
6 |
于常荣,王炜,梁冬梅,曹,赫颖,钟艳兵;松花江水体总汞与甲基汞污染特征的研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
7 |
杨兰萍,黄一波,潘伟清,庄圭荪;汞矿地区人发中甲基汞的气相色谱测定[J];环境化学;1996年04期 |
8 |
胡卫萱,王文华,贾金平;甲基汞在脑组织中的积累和脂质过氧化作用[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3年05期 |
9 |
唐以剑;冯福建;;水样中甲基汞的保存方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80年07期 |
10 |
康德梦;蓟运河底质中甲基汞分布的变化趋势[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8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