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声光谱技术测量大气气溶胶吸收特性研究
【摘要】:大气气溶胶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影响大气辐射平衡,它对全球及局部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精确测量大气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对评估其辐射效应和气候效应的具有重要意义。光声光谱技术因其可直接测量自然悬浮状态下的气溶胶粒子、不受粒子散射影响等优点,被认为是进行气溶胶光吸收特性研究的有效手段。
本文在光声光谱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高性能的光声池,研制了一套可用于测量实际大气气溶胶吸收系数的光声光谱系统,通过对系统电噪声、流动噪声以及振动噪声的抑制,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灵敏度,并对吸收系数的标定以及系统的整体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
利用研制的系统,首先测量了实验室内产生的香烟气溶胶和苯胺黑气溶胶的光吸收特性,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然后,以合肥郊区的实际大气气溶胶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时问连续测量和多波长同时测量,结合扫描电迁移率颗粒物粒径谱仪的测量结果,详细分析了气溶胶粒子数浓度、粒径分布,以及化学成分的变化对测量气溶胶光吸收精度的影响。最后,为了开展大气气溶胶在中红外波段的吸收研究,利用可调谐外腔量子级联激光器对该波段实际大气中的CO2和N20以及CO和N20进行了同时探测,并对气体分子吸收和大气气溶胶吸收的同时探测进行了初步尝试。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有:
(1)在国内率先研制了基于光声光谱技术的大气气溶胶吸收测量系统,对系统的噪声进行了分析,设计了消除采样管内振动噪声的微孔消音器,有效抑制了采样泵振动噪声的影响,并对系统的整体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分析,为测量过程中采样流量的控制、数据采集频率的设定等参数提供了依据。在对吸收系数进行标定时,利用光谱仪测得的绿光激光器的发射谱和HITRAN数据提供的NO2吸收谱对单位浓度NO2的吸收系数进行了计算,使标定结果更加准确。
(2)利用研制的光声测量系统,测量了实验室产生的香烟气溶胶和苯胺黑气溶胶的光吸收特性,对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然后,对合肥郊区实际大气气溶胶的吸收系数进行了长时间的测量,并分析了粒子数浓度、粒径分布以及气溶胶化学成分等因素对气溶胶吸收的影响。
(3)提出了在存在水汽吸收干扰的波段测量大气气溶胶吸收系数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香烟气溶胶和实际大气气溶胶在1.3μm附近的吸收进行了测量。
(4)为了测量4.0μm波段大气气溶胶的吸收,我们利用4.5μm附近的外腔量子级联激光器首先对实际大气中CO2和N20以及CO和N20进行了同时探测,在此基础上对气溶胶吸收的测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
|
|
|
1 |
M·П加拉贾;E·N涅兹瓦利;汤大清;;大气中气溶胶对太阳辐射光谱分布的影响[J];新疆气象;1987年04期 |
2 |
银燕;陈晨;陈魁;安俊琳;王巍巍;林振毅;严家德;王静;;黄山大气气溶胶微观特性的观测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
3 |
李学彬;徐青山;高亦桥;;双角度光学粒子计数器标定研究[J];光学技术;2007年S1期 |
4 |
石广玉;王标;张华;赵剑琦;檀赛春;温天雪;;大气气溶胶的辐射与气候效应[J];大气科学;2008年04期 |
5 |
朱翠娟,周明煜;赤道西太平洋大气气溶胶分布与热带天气的关系[J];应用气象学报;1991年01期 |
6 |
吕达仁,周秀骥,李维亮,罗云峰;30年来我国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平均分布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2002年06期 |
7 |
李尉卿;崔娟;;郑州市大气气溶胶数浓度和质量浓度时空变化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0年02期 |
8 |
吕达仁,魏重;大气气溶胶对激光的消光的理论计算[J];大气科学;1978年02期 |
9 |
吴际华,孙风仪,龚知本;大气气溶胶对10.6μm激光衰减的实验研究[J];光学学报;1983年06期 |
10 |
赵德山,汤大钢,周舟,马黎明,王怡力;北京市区冬季大气气溶胶空气动力学尺度谱分布的研究[J];大气科学;1988年02期 |
11 |
刘玉杰,牛生杰,郑有飞;用CE-318太阳光度计资料研究银川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特性[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
12 |
王淑平;;光学相关论题 大气光学[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6年01期 |
13 |
张仁健;邹捍;沈振兴;王玮;;云南丽江大气气溶胶的化学成分谱分析[J];高原气象;2007年06期 |
14 |
林振毅;;凝结核计数器的原理和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06期 |
15 |
刘广深,洪业汤;大气气溶胶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4年03期 |
16 |
迪丽努尔·塔力甫;阿不力克木·阿布力孜;;PCA法在分析大气气溶胶常量参数之间相关性分析中的应用[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17 |
孙金辉;邱金桓;夏其林;张金定;;激光探测平流层火山云[J];科学通报;1993年07期 |
18 |
蔡榕硕;厦门海域大气气溶胶观测站风与气溶胶关系[J];台湾海峡;1995年01期 |
19 |
杨溯;石广玉;王标;杨红龙;赵剑琦;秦世广;;气溶胶光学厚度谱特征判断粒子大小方法初探[J];应用气象学报;2011年02期 |
20 |
刘广深;贵阳地区大气气溶胶颗粒的地球化学及其环境意义(摘要)[J];地质地球化学;1992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