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地面臭氧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分析
【摘要】:地面臭氧的含量变化对于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和气候都有影响。囿于地面臭氧观测资料的限制,以往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局地地面臭氧含量较短期的变化特征的分析,而对于洲际各区域之间,洋面和内陆、海岸的地面O3分布特征,各区域地面O_3季节、日变化以及长期变化趋势认识有限。本文利用来自GAW(全球大气监测)的由WDCGG(世界温室气体数据中心)收集整理和发布的、基于地基观测的北半球共15个站点的地面O_3含量的逐月观测资料以及逐时观测资料,分析对比并总结了北半球不同经纬度各区域的地面O_3含量的年变化和各个季节的日变化规律。研究表明:
一、内陆比较清洁地区的地面O_3多年月平均变化曲线为单峰型,接近正弦曲线的形状,最高值出现在四月份,最低值出现在十月份;而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可能会发生峰值出现推迟一个月的情况,甚至出现连续多个月份浓度均较高的情况。而位于20°N~35°N的洋面以及海岸线上的站点均在夏季出现全年最低值。
二、对于四个季节的平均日变化而言,清洁地区的日变化很小,曲线比较平直,而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则日变化明显,曲线弯曲幅度大,其中夏天的日变化差别最明显。
三、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分析各站点地面O_3含量的变化周期,各站点地面O_3分别表现出的明显的周期除年变化以外,有准两年、四年和11年这三个周期。随着站点位置的不同,有的只表现出这三个周期中的一个或者两个,有的这三个周期均很明显,且各站点在相同准周期中表现出的周期也随位置不同而略有差异。
四、处于副高控制区域的站点的多年平均与其它区域的各站点相比,地表O_3的月变化有很显著的不同。分析这几个站点的地面O_3与500hpa位势高度场的关系发现在这些站点距其很近的东北方,500hpa位势高度距平场和地面臭氧的含量之间均存在一个负相关的高值区域。
五、进一步分析了副高控制区与各站点地面臭氧含量的和可降水含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地面臭氧含量和其东北边临近地区的可降水含量之间有负相关的关
|
|
|
|
1 |
王志贤;地电阻率年变化的一种物理解释——大柏舍台不同极距地电阻率观测结果[J];西北地震学报;1981年03期 |
2 |
任瑾;咸阳机场气候特点及其对航空运输的影响[J];陕西气象;1998年06期 |
3 |
毋全喜,卢学锋;焦作地区近30年气候变化特征[J];河南气象;2005年04期 |
4 |
王林;陈文;黄荣辉;黄刚;;北半球定常波输送西风动量的气候态及其年变化[J];大气科学;2007年03期 |
5 |
卢文芳;北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年变化型及区划[J];地理研究;1991年01期 |
6 |
葉篤正,楊大昇;北半球大气中角動量的年变化和它的輸送机構[J];气象学报;1955年04期 |
7 |
洪启明;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温、盐、密度的年变化[J];海洋预报;1990年03期 |
8 |
陈有发,关华平,陆阳泉;地下岩石视电阻率的年变化[J];西北地震学报;1979年03期 |
9 |
葉篤正,楊大昇;地球自轉速率年变化的一个可能進一步的解釋[J];气象学报;1955年04期 |
10 |
申裕;电感地应力的年变化[J];地震;1981年04期 |
11 |
赵宇瑛;程丽琴;尚冰;;桃树体内苦杏仁甙含量年变化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06年11期 |
12 |
沈红会;孙春仙;叶碧文;;新沂台地电阻率观测实例的探讨及意义[J];华南地震;2010年04期 |
13 |
吕炯;西藏高原上各地气压之年变化[J];气象学报;1943年Z1期 |
14 |
范明,卢振业,孙若昧;地磁场总强度21点值的年变化[J];地震;1982年02期 |
15 |
王燕成,薛顺章;地电阻率年变化的初步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1983年01期 |
16 |
全小伟,Klaus Weikmaun;海洋对大气加热场的区域性年变化特征[J];大气科学;1991年06期 |
17 |
曹建玲,石耀霖;地表温度年变化对地应力和地倾斜的影响[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03期 |
18 |
达瓦泽仁;央美;;那曲地区近五十年气温变化分析[J];西藏科技;2007年10期 |
19 |
杜红;杜峰;;石河子垦区日照时数变化及对农作物的影响[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1年01期 |
20 |
高明昌;三化螟种群数量年变化的主导因素和预测探讨[J];昆虫知识;198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