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暖池海—气界面热通量交换的季节内振荡
【摘要】:利用NOAA逐日平均的海表热通量资料,首先比较全面的分析了最近十年西太平洋地区海表热通量本身及其低频分量的分布特征,发现海气界面的各热通量都有比较明显的季节差异,而且夏季相对于其它三个季节而言差异更加突出。相对而言,Qlat(净潜热通量)和Qsw(净短波辐射通量)的标准差和标准差的季节差异较大,这表明Qlat和Qsw在海气界面热通量交换过程中可能起到主要的作用。结合10m高度风场分析发现,北半球夏季在一个完整的季节内振荡过程中,当Qlat达到极小值(极大值)时,西太平洋暖池的大片海域为Qlat低频分量负(正)值区,在相同的位置,10m高度风的低频分量表现为一明显的反气旋(气旋)式流场。通过分析各个热通量与Qnet(净热通量)之间的关系,发现Qlat和Qnet的相关性最好,在低频循环的各个阶段,Olat的正(负)的大值区始终与Qnet的正(负)的大值区的相对应,二者的位置基本重合,而且数值大小也是随着循环同步增大或者减小。
在除去天气尺度的分量以后,某个海表热通量的季节内变化可以看作由年循环分量的变化和低频振荡两部分组成,各个热通量的年循环分量在整个季节内变化中所做的贡献都不及低频分量的贡献大。根据1979-2004年(共26年)前冬的Nino3.4指数确定了ENSO冷年和暖年,4-8月间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气热量交换过程中的各个热通量自身的变化特征在ENSO冷、暖年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取决于Qlat和Qsw。总体上ENSO冷年有更强的低频振荡发生,而且冷年的低频振荡在6-7月期间相比其它时间段振荡更强(振幅更大),暖年则足在4-5月有最强的低频振荡,其次是在8月,即冷年和暖年正好有基本相反的低频振荡趋势。
依据向外长波辐OLR的变化选出强对流年和弱对流年,结果表明,Qnet的季节内演变过程在强、弱对流年的差异同冷、暖ENSO年一样,也主要是由于Qlat和Osw在这两种不同状态的年份中的显著差别造成的。Qnet在强、弱对流年间的差异随时间的变化同OLR在强、弱对流年间的差异随时间的变化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表现在OLR 30-60天低频分量差异的负(正)值区和Qnet差异的正(负)值区基本一一相对应,表明大气从海洋得到的热量增加(减少)时,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加强(减弱),数值上OLR和Qnet呈现较好的负相关性。由于Qlat在整个海气界面热交换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它与OLR的相关性也较好。
|
|
|
|
1 |
孙长;毛江玉;吴国雄;;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群发性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9年05期 |
2 |
琚建华,钱诚,曹杰;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研究[J];大气科学;2005年02期 |
3 |
张勤,倪允琪,林武银;低阶全球谱模式中地形对季节内振荡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
4 |
马宁;李跃凤;琚建华;;2008年初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季节内振荡特征[J];高原气象;2011年02期 |
5 |
赵南,丁一汇,高桥正明;与季节内振荡-超级云团系统相关的赤道波的识别[J];气象学报;1999年01期 |
6 |
李崇银,龙振夏;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异常与1997年El Nio 事件的发生[J];大气科学;2001年05期 |
7 |
王慧,丁一汇,何金海;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气候学研究[J];气象学报;2005年04期 |
8 |
翟盘茂,郭艳君,李晓燕;1997/1998年ENSO过程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J];热带气象学报;2001年01期 |
9 |
姚菊香,王盘兴,李丽平;季节内振荡研究中两种数字滤波器的性能对比[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10 |
梁建茵,林爱兰,李春晖;南海及周边地区TBB季节内振荡及其与ENSO的联系[J];气象学报;2005年03期 |
11 |
刘舸;孙淑清;张庆云;应明;;热带辐合带的季节内振荡及其与热带气旋发生阶段性的关系[J];大气科学;2009年04期 |
12 |
王召民,倪允琪,张勤;中高纬大气季节内振荡特征的诊断研究[J];气象科学;1992年03期 |
13 |
李崇银,周亚萍;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和ENSO的相互关系[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01期 |
14 |
刘秦玉,王启;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季节内振荡的空间分布特征[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15 |
王慧;丁一汇;何金海;;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变化对台风生成的影响[J];气象学报;2006年03期 |
16 |
李崇银,李桂龙;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进一步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8年01期 |
17 |
李桂龙,李崇银;江淮流域夏季旱涝与不同时间尺度大气扰动的关系[J];大气科学;1999年01期 |
18 |
杨辉,李崇银;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传播及影响因子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年02期 |
19 |
王韶霞,刘秦玉,徐启春;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OLR季节内振荡空间分布特征[J];海洋与湖沼;2000年01期 |
20 |
李崇银,廖清海;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激发El Nino的机制[J];热带气象学报;199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