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二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控制策略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
由于拥有多条运动链,并联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要比传统的串联机器人复杂得多,这使得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关系都非常复杂,而多条运动链对末端执行器运动的协调操作,更是给并联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提出了挑战。本论文以一个平面二自由度并联机器人为研究对象,从力矩传递性能、摩擦力补偿和控制器设计三个方面,对并联机器人运动控制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主要内容可归纳如下:
(1)基于运动学反解,以速度雅克比矩阵条件数为指标,全面地研究了平面二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力矩传递性能与运动位形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最优的运动位形。
(2)针对平面二自由度并联机器人中的非线性摩擦力,将一个包含指数函数的非线性模型用于该并联机器人的摩擦力建模,提出了一种非线性摩擦力补偿方法,通过实际的轨迹跟踪实验将所提出的摩擦力补偿方法与现有的摩擦力补偿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
(3)将非线性PD(nonlinear PD,NPD)控制分别与机器人中典型的增广PD控制器与计算力矩控制器相结合,提出了两种NPD型动力学控制器—增广NPD控制器和计算力矩NPD控制器,将这两种新的控制器用于平面二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控制,理论上证明了闭环系统的渐近稳定性。在并联机器人的实际轨迹跟踪实验中,将所提出的两种控制器与典型的两种控制器进行了对比研究。
(4)设计了一种工作空间的非线性自适应控制器,用于平面二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轨迹跟踪控制。采用梯度下降算法推导了参数自适应律,基于增广PD控制器结构设计了自适应控制律,运用Lyapunov方法证明了所提出的非线性自适应控制器的稳定性,并且利用Barbalat引理进一步证明了末端执行器的位置误差和速度误差将同时收敛到零。最后将所设计的控制器用于实际平面二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轨迹跟踪控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
(5)针对并联机器人多运动链之间的协调运动这一难题,基于同步控制思想,提出了两种同步控制器用于平面二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控制。首先提出了主动关节同步(Active Joint-Synchronization,AJ-S)控制器,在主动关节空间中推导了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运用同步控制思想,基于此模型设计出了AJ-S控制律,并且理论证明了并联机器人系统的渐近稳定性,最后把所提出的AJ-S控制器用于实际平面二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轨迹跟踪控制。在设计AJ-S控制器时,需要考虑各支链间约束力的影响,而计算约束力时用到的加速度信号难以准确获得。因此,进一步提出了轮廓误差同步(Contour Error-Synchronization,CE-S)控制器,首先引入轮廓误差来定义并联机器人的同步行为;然后,基于工作空间的动力学模型设计CE-S控制器,该控制器中不包含约束力补偿项;最后,对并联机器人系统的渐近稳定性进行了理论证明,并且将其轨迹跟踪的实验结果与AJ-S控制器的结果进行了对比。
|
|
|
|
1 |
李兴山,蔡光起;2TPT-PTT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2年04期 |
2 |
赵永杰,赵新华,葛为民;位姿变化对6-SPS并联机器人精度的影响[J];机械设计;2003年09期 |
3 |
张立杰;平面两自由度驱动冗余并联机器人的承载能力分析[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3年01期 |
4 |
胡国胜;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研究现状[J];仪器仪表用户;2004年06期 |
5 |
杨志永,黄田,张祥;基于LabVIEW的高速并联机器人动态特性试验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5年05期 |
6 |
赵东亚;邹涛;;并联机器人控制方法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0年05期 |
7 |
杜志江,于凌涛,孙立宁;并联机器人力感觉系统的研究[J];传感器技术;2003年04期 |
8 |
高峰;并联机器人设计理论及其关键应用技术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
9 |
冯远静,冯祖仁,黄辉,寿开宇;并联机器人安全保护系统的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4年08期 |
10 |
段学超,仇原鹰,段宝岩;大射电望远镜精调Stewart平台并联机器人伺服带宽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05年03期 |
11 |
孔令富,黄真;力前馈控制的并联机器人自适应系统的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
12 |
张威,赵新华;3—RTT并联机器人位置分析[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13 |
李立新,潘春萍,卢颖,王勇亮;六轴并联机器人控制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14 |
郭盛,方跃法;一种可以实现救援对接的4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设计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年08期 |
15 |
姜虹,贾书海,王小椿;6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结构参数对活动空间的影响[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9年02期 |
16 |
王常武,韩佩富,孔令富,黄真,赵立强;6-DOF并联机器人逆运动模型高效算法及其并行处理[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0年03期 |
17 |
范守文,徐礼钜;6-SPS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边界曲面分析方法[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2年01期 |
18 |
张立杰;平面两自由度驱动冗余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及灵巧性分析[J];机械设计;2002年02期 |
19 |
李方,南仁东;一种分析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解析几何法[J];机械制造;2003年03期 |
20 |
赵辉,高峰,彭斌彬,张建军;一种并联机器人承载力各向异性指标[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