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可压缩绕流及其流动控制的大涡模拟研究
【摘要】:
钝体可压缩绕流是流体力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相关问题广泛存在于工程应用中。本文采用有限体积方法数值求解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对于圆柱可压缩绕流及其流动控制进行了大涡模拟研究。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
(1)研究了来流马赫数(M_∞)对圆柱跨声速绕流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跨声速范围存在一个临界马赫数M_(cr),对应存在两种流动状态:当M_∞<M_(cr)时,流场呈现非定常流动状态;当M_∞>M_(cr)时,流场则呈现准定常流动状态。通过流场分析发现,近尾迹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局部超声速区形成机制,即涡/涡相互作用和激波/涡相互作用。在非定常流动状态中,沿着剪切层的对流马赫数M_c<1,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主导着剪切层的失稳:在准定常流动状态中,沿着剪切层则几乎都为M_c≥1,此时斜波模态主导着剪切层的不稳定性。
(2)研究了波状圆柱的跨声速绕流问题,着重分析了波状圆柱的流动控制特性。通过分析比较波状圆柱和圆柱的受力特性,表明波状圆柱能够减阻并抑制表面压力的振荡。基于流场中的典型流场结构、湍流特性、涡动力学特性以及剪切层的不稳定性分析,探讨了波状圆柱的流动控制机理。结果表明,波状圆柱的三维边界层分离能够抑制激波的产生和提高剪切层的稳定性,进而消弱激波波阻、提升柱体背压和抑制表面压力振荡。因此,波状圆柱通过提升背压、抑制激波波阻和表面压力振荡,带来了良好的减阻和抑制柱体振荡的效果。
(3)研究了带挡板圆柱的跨声速绕流问题,分析了带挡板圆柱的流动控制特性。通过比较带挡板圆柱和圆柱的受力特性,表明带挡板圆柱能够减阻并抑制表面压力的振荡。基于挡板前剪切层中的自激反馈机制、剪切层的不稳定性、流场的湍流特性和涡动力学特性分析,探讨了带挡板圆柱的流动控制机理。研究发现,相对于圆柱绕流,带挡板圆柱的时间平均阻力减小,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柱体表面压力的振荡。挡板在流动控制中存在两方面的效应:一是抑制挡板上游剪切层的增长、提升挡板后的圆柱背压,起到了减阻和抑制表面压力振荡的作用;另一是挡板加速下游剪切层的涡卷起、降低挡板前的圆柱背压并增加摩阻,不利于流动控制减阻。
|
|
|
|
1 |
朱刚,沈孟育;跨声速叶栅粘流计算的多级Taylor-Galerkin有限元法[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5年04期 |
2 |
刘秋生,濮存斌,沈孟育,王保国;求解平面翼型亚、跨声速绕流的一个新方法[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6年03期 |
3 |
徐建中,杜建一,沈浩,刘海涛;论跨声速流函数计算中的人工粘性[J];中国科学A辑;1994年11期 |
4 |
刘巨斌,陈细俤;计算跨声速平面叶栅流场的压力方法[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0年01期 |
5 |
程克明;郑之初;吴应湘;;小型可调Re数弹道靶上的跨声速实验[J];实验力学;1991年01期 |
6 |
王宏光,刘高联;S_2流面有旋流动的赝势函数变分原理族[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5年02期 |
7 |
杨晓东,马晖扬;应用于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湍流模式[J];力学学报;2003年01期 |
8 |
沈远胜,刘宗明,孙杰王景;赝势函数模型及其在任意曲线坐标下的表达式[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9 |
韩省思;叶桃红;朱旻明;陈义良;;κ—ε湍流模型可压缩性修正在超音速混合层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06期 |
10 |
邹辉;董鹏;;高超声速湍流高效模拟算法[J];飞机设计;2010年05期 |
11 |
徐建中,杜建一,倪文彦;跨声速势函数的构成与数值求解[J];力学学报;1987年06期 |
12 |
何宏;改进的势函数模型与跨声速含激波流动[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
13 |
韩省思;叶桃红;朱旻明;陈义良;;激波不稳定性效应的k-ε可压缩修正湍流模型[J];科学通报;2008年22期 |
14 |
谭超;韩省思;赵鹏;叶桃红;;非线性湍流模型可压缩性修正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
15 |
周伟江,洪金森,汪翼云;跨声速钝体绕流数值模拟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9年02期 |
16 |
杨晓东,马晖扬;适用于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的线性涡粘性湍流模式[J];航空动力学报;2002年03期 |
17 |
杨晓东,朱建州,马晖扬;应用于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的非线性与多尺度湍流模式[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
18 |
刘高联;转子内含激波跨声速全三元流动各类杂交命题统一的变域变分理论:(Ⅰ)势流[J];力学学报;1988年03期 |
19 |
王保国;陈乃兴;;一个高分辨率的矢通量分裂—TVD杂交新格式[J];应用力学学报;1990年02期 |
20 |
张勇;跨声速流动的有粘/无粘耦合建模及其仿真方法[J];系统仿真学报;199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