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光电测距与三维成像技术研究
【摘要】:
本论文工作是以中国科大物理系与美国微软公司西雅图硬件部的国际合作为背景,着重针对一维单模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自混合测距、二维光学双镜头三角法测距和基于LED阵列飞行时间(Time of Flight:TOF)测距的三维成像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本文重点研究了影响单模VCSEL自混合测距的精度和动态范围等重要参数的各种因素,并对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重点研究了二维光学双镜头三角法测距系统的光电设计方法,深入分析了光学双镜头三角法测距误差来源并对其进行了合理地修正;从原理结构和方法上提出一种新的基于LED阵列TOF测距的三维成像技术,深入地分析了实验结果,从理论上提出了简化的信噪比(Signal NoiseRatio:SNR)模型,合理的解释了深度图象像素数量、深度测量分辨率和深度测量速度等重要参数之间的制约关系,并且为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
1.完成了单模VCSEL自混合测距的原理与系统研究;设计了系统的光学和信号处理电路,搭建了单模VCSEL自混合测距系统原型样机;从理论和实验上对影响系统测距精度和动态范围等重要参数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应用差频模拟锁相技术代替快速傅立叶信号处理技术,选取最佳的三角波调制频率以及对单模VCSEL进行小电流调制等优化设计方法,可明显提高拍频信号信噪比,使测距精度达到2mm,动态范围扩大到50~500mm。
2.完成了二维光学双镜头三角法测距的原理与系统研究;详细阐述了二维双镜头三角法测距系统的光学和电子学设计,研制了实时二维双镜头三角法测距系统样机,深入分析了系统测距误差来源并对其进行了修正。通过应用小孔成像代替普通镜头成像,从实验角度证明了大视角非近轴光线的镜头失真是造成测距误差的主要原因。基于实验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经验修正公式,简化了理论修正公式的形式,明显地提高系统的测距精度和速度。修正后的测距系统实际工作范围可达80mm×100mm,分辨率高于0.2mm,定位精度优于2mm。
3.从原理结构和方法上提出一种新的基于LED阵列TOF测距的三维成像技术。详细阐述了10×10的LED阵列TOF测距的三维成像系统的光学和电子学设计,构建了实时的10×10 LED阵列TOF测距的三维成像系统样机。深入地分析了TOF测距的结果,从理论上提出了简化的SNR模型,合理的解释了深度图象像素数量、深度测量分辨率和深度测量速度等重要参数之间的制约关系,并且为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优化后的10×10 LED阵列TOF测距的三维成像系统在5~100cm的范围内,深度分辨率优于±5mm,图像获取速度可达10fps。
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
1.利用差频模拟锁相技术处理VCSEL自混合信号,明显改善了自混合拍频信号在拐点处的不连续,同时对信号波形的调幅干扰和波形失真有明显抑制效果,明显提高拍频信号的信噪比,提高了测距精度和动态范围。对单模VCSEL选取合适的三角波调制频率以及进行小电流调制等优化设计方法,可以改善自混合拍频信号频率的测量精度和减小由激光器非线性调制引入的测距误差。
2.从实验角度证明了光学双镜头三角法测距系统中大视角非近轴光线的镜头失真是造成测距误差的主要原因,并与基于镜头大视角成像的高阶畸变理论分析的结果一致。针对复杂理论修正公式,基于实验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经验修正公式,简化了修正公式的形式,明显地提高系统的测距精度和速度。
3.从原理结构和方法上提出一种新的基于LED阵列TOF测距的三维成像技术。应用快速时分扫描光功率调制的LED阵列方法实现了无需机械移动高速采样的深度测量;应用“共透镜”法实现了两维图象与深度图像的高精度对准。设计了新型的快速响应的FBAGC电路,提高了系统的测量速度。基于理论分析提出了简化的SNR模型,合理的解释了深度图象像素数量、深度测量分辨率和深度测量速度等重要参数之间的制约关系,并验证了构建实时高像素三维成像系统的可行性。
|
|
|
|
1 |
邓海峡;王宝光;邵磊;;基于VCSEL的自混合振动传感的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10年04期 |
2 |
;效率达到53%的VCSEL激光器[J];电子产品世界;1995年05期 |
3 |
郑华;适应高速数据带宽的半导体激光器:VCSEL[J];电子产品世界;2000年09期 |
4 |
Robert Bryan,Brian Gibson,沈晓;VCSEL技术在高速数据通信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00年12期 |
5 |
黄静,郭霞,渠红伟,廉鹏,朱文军,邹德恕,沈光地;AlAs/AlGaAs的湿氧氧化及其在VCSEL制备中的应用[J];半导体光电;2003年05期 |
6 |
赵鼎,林世鸣;基于矢量光场的VCSEL数值模型[J];半导体学报;2003年12期 |
7 |
张伟利,潘炜,罗斌,邓果;基于谱估计法的VCSEL噪声特性研究[J];激光杂志;2004年02期 |
8 |
林世鸣,程澎,康学军,马晓宇,高俊华,刘士安,张光斌,曹青,朱家廉,王红杰,罗丽萍;低阈值红光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J];高技术通讯;1999年07期 |
9 |
;1310nm VCSEL技术如何影响了850nm应用在LazrSPEED~解决方案上的价值?[J];IB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5年03期 |
10 |
;下一代激光二极管的发展动向[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97年12期 |
11 |
套格套,初国强,宁永强,秦莉,孙艳芳,金珍花,晏长岭,刘云,王立军;大功率底发射VCSEL出光窗口增透膜的研究[J];半导体光电;2004年06期 |
12 |
宇飞;调谐范围达40nm的电泵浦1.5μm MEMS VCSEL[J];光机电信息;2005年03期 |
13 |
李孝峰,潘炜,罗斌,马冬,王勇;主-从式外腔VCSEL混沌同步理论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5年04期 |
14 |
金轸裕;光通信技术的研发动向[J];光机电信息;2002年05期 |
15 |
高国龙;制作在VCSEL外延结构内的增强型光电探测器[J];红外;2000年09期 |
16 |
彭月平,邓秋霞,李伟;带诊断监视器的高速VCSEL驱动器MAX3740A[J];世界电子元器件;2004年05期 |
17 |
宋晓舒;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制造商强攻1300nm电信业堡垒[J];光机电信息;2002年08期 |
18 |
赵路民,王青,宁永强,王立军;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及其进展[J];光机电信息;2003年07期 |
19 |
孙大雁;李永奎;赵萍;;三维测量中相机镜头畸变修正算法的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年02期 |
20 |
毕纪军,孙小菡,张明德;CWDM关键技术研究[J];电子器件;200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