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芯DSP编译设计与优化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自主设计芯片的能力的增强,涌现了一批成熟的产品级处理器芯片,主要有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龙芯、江南计算所研制的申威、国防科大研制的银河飞腾、北大众志、苏州国芯、杭州中天、华东电子工程研究所的魂芯等。为了突破市场,围绕自主芯片构建完善的“硬件平台-基础软件-应用”的生态系统成为研发工作的重要任务。其中,编译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论文以基于自主设计的魂芯DSP处理器构建优化编译器作为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工作摘要如下。(1)论文综合对比主流开源编译基础设施Open64、GCC、LLVM的重定向机制、优化技术,总结了基于开源编译基础设施进行编译开发的选型标准,并阐述了移植开源基础设施到魂芯DSP硬件平台的关键技术。(2)针对魂芯DSP分块内存的特点,创新地提出对程序中的存储访问构建关于变量的冲突图,针对分块内存进行存储块分配,优化数据在分块内存的分布,使得编译器生成的代码可以最大程度地挖掘程序中数据访问的并行性;考虑了分块内存、传参规则、向量化指令以及指令本身的固有特性等多个因素设计了面向数据并行的优化分簇算法,有效地解决了面向高数据并行领域分簇结构处理器的并行性挖掘。(3)魂芯DSP体系结构的主要特性是向量化体系结构,包括访存向量化和计算向量化。提出针对循环采取基于依赖分析的向量化方法以及对未成功向量化的循环基本块和其它基本块采取超字级并行性(SLP)技术相结合的向量化框架。(4)针对魂芯DSP分簇结构、支持SIMD、VLIW的体系结构特点研究模调度框架的实现方法。介绍了零开销循环识别和转换方法;论述了分簇结构、支持SIMD、VLIW体系结构的机器资源描述方法;研究了模调度与循环展开的关系;提出了模变量扩展的算法框架;描述了基于推测执行的代码生成模式。(5)针对魂芯DSP先进的谓词机制,提出了高效的编译实现框架。对比分析了魂芯DSP两种谓词形式,给出其各自的优势所在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深入研究了两种谓词形式的特性以及编译支持方法。创新地提出基于循环展开的分簇结构部分谓词实现框架。(6)针对数字信号领域典型的FFT算法,研究其在魂芯DSP体系结构下的优化技术。创新地提出了基于部分逆序、面向高数据并行的FFT优化算法框架。
|
|
|
|
1 |
;国内主要DSP工具厂商一览表[J];电子产品世界;2003年09期 |
2 |
吴东晖
,田元
,叶秀清;基于双DSP的实时图像处理系统[J];电子技术应用;2001年10期 |
3 |
蒋志焱,黄银河,夏映玲;基于DSP的雷达数字信号处理通用模块[J];现代雷达;2003年04期 |
4 |
李克新,刘泊;DSP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在工务报警仪中的应用[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
5 |
郝东丽,贾凯,郭彤颖;基于DSP的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4年07期 |
6 |
樊晓霞,陈佳品,李振波;基于DSP的微直升机控制电源解决方案[J];微处理机;2004年04期 |
7 |
段旭东,魏衡华,陈星;基于DSP的二轮小车-倒立摆系统[J];控制工程;2004年06期 |
8 |
王玉泰,李念强,孙传伟;基于DSP的直接数字频率合成的算法研究及实现[J];仪器仪表学报;2004年S1期 |
9 |
侯少云,曹卫华,吴敏;基于DSP的手动机器人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05年15期 |
10 |
庄建军,骆峰,宁新宝,马千里;基于DSP的自动指纹识别系统[J];微处理机;2005年04期 |
11 |
张鹏程;曹家年;付江志;海涛;;一种基于DSP的高速数据采集处理系统[J];应用科技;2006年01期 |
12 |
黄鸿;李见为;何为;;DSP在嵌入式自动指纹识别系统中的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06年23期 |
13 |
余春秀;丁艳;;基于DSP的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设计和调试[J];光学技术;2006年S1期 |
14 |
曹建;;浅谈DSP在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J];东南传播;2007年05期 |
15 |
韩君;张淑芳;欧阳一鸣;姜飞;;基于DSP的开关磁阻电机调速系统的软硬件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年34期 |
16 |
余胜生;罗莉;周敬利;;基于DSP的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前端设计[J];微处理机;2008年05期 |
17 |
赵鹏;张培仁;郑艳霞;张华宾;胡晓柘;;基于DSP的环形倒立摆系统设计[J];控制工程;2008年01期 |
18 |
张永德;卫军峰;高安邦;;基于DSP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8年19期 |
19 |
伏鹍;陈绍炜;;61580芯片与DSP芯片的连接关系分析[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9年03期 |
20 |
许晓艳;潘宏侠;;基于DSP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