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类分析的湖泊型公园滨水空间与游憩行为的关联性研究
【摘要】:在“休闲城市”、“宜居城市”由概念走向现实的今天,城市景观成为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活力、增强城市宜居性的重点目标,城市湖泊型公园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其开发建设与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息息相关。然而,尽管我国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与研究已有数十年,但多数集中于城市建成区河流和带状滨水区,且布局模式单一雷同,多数滨水区建设以政策性导向为主,即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的今天,也多偏向于城市结构自身发展,缺乏公众参与和人本主义。本文希望通过城市建成区的湖泊型公园滨水空间与游憩行为的关联性研究,把握该类公园滨水空间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升城市湖泊型公园滨水空间的景观质量和吸引力,增强城市活力。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滨水空间和湖泊型公园概念进行进一步界定,确定湖泊型公园滨水空间研究中的盲点及不足之处,并以合肥天鹅湖公园为研究对象,根据周边建筑、交通布局等因素将其分为A、B、C、D四块区域,对内部较为明显的38个滨水空间进行横向尺度与竖向尺度的类型化分析,总结归纳出影响滨水空间质量的指标要素,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研究者分别选择夏季和冬季两个差异明显的季节对公园内游客的游憩行为进行定点观察,对行为类型、数量进行记录,并予以对应空间的图示化解析,对比分析不同季节滨水空间游憩行为的分布情况,初步总结游憩行为在滨水空间的分布特征和规律。文章分别对游憩行为数据和空间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并将游憩行为的类型、频度、密度与类型化得出的7类滨水空间进行对应比较,从而定量化把握不同类别游憩行为在不同季节各空间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夏季游憩行为分布与滨水空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关联性,空间的亲水性是影响夏季各类游憩行为的主要因素;冬季游憩行为与滨水空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相对于夏季以亲水性为主导的影响因素,冬季各类游憩行为与空间开敞度存在更为明晰的联系。并基于此提出天鹅湖公园空间结构层面“增开公园出入口”、“疏通主要园路”、“强化导识系统”及空间布点层面“提升绿地类空间开敞度”、“强化临水类空间景观质量”、“丰富各空间景观设施与服务设施”及同类湖泊型公园滨水空间设计层面“考虑季节变化,提升空间多样性”、“优化公园交通,加强空间可达性和联系”、“注重滨水空间景观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等优化建议。研究成果对于公园滨水空间景观质量的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