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磷酸单酯的制备及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摘要】:
淀粉是一种来源丰富的可再生性资源,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淀粉具有的特性使其在生命活动和工业生产中都有着广泛的用途。但天然淀粉具有许多性质上的不足之处,如不溶于冷水、淀粉糊易老化脱水、被膜性差、抗剪切性低、稳定性差等。因此,可通过改性来改变原淀粉的固有性质,使之适应生产需要。
本文对磷酸盐酯化改性前后的玉米淀粉的糊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凝沉性、粘度、溶解度以及膨润力等理化性质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并按照《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对淀粉磷酸单酯(SPM)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和遗传毒性试验,最后将其作为稳定剂加入到凝固型酸奶中,探讨其对成品酸奶品质的影响。试验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改性制备的淀粉磷酸单酯取代度为0.0138±0.0001,红外光谱在相应谱带区出现的特征吸收峰,说明淀粉分子确实引入了P=O双键及P-O-C基团。
2.淀粉磷酸单酯的糊透明度是原淀粉的4.8倍,冻融稳定性较原淀粉有很大改善;酯化反应可以减弱糊的凝沉倾向;改性后淀粉的溶解度和膨润力分别较原淀粉增长了6.5倍和1.8倍;原淀粉经酯化改性后粘度值增加很多,且其值随剪切速率的升高而急剧降低,具有剪切变稀现象,呈现假塑性流体的特征。
3.急性毒性研究: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未见明显症状,也无死亡;淀粉磷酸单酯对雌雄小鼠经口LD_(50)大于10.00g/kg体重,属于实际无毒。
4.遗传毒理学(致突变作用)研究:Ames试验采用平板掺入法进行,结果呈阴性;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的研究发现,在各试验剂量下,实验组动物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出现率、PCE/成熟红细胞(RBC)与阴性对照组的差异均无显著性;小鼠精子畸形率的试验结果也表明,淀粉磷酸单酯3个剂量组的精子畸变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对小鼠精子无遗传毒性。从毒理学角度出发,可以认为淀粉磷酸单酯对小鼠无毒、无致突变作用。
5.SPM在凝固型酸奶中的应用实验得出其适宜添加量为0.2~0.5%,应用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