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并行电法在覆岩破坏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摘要】:
煤层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的变形和破坏对矿井安全高效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岩体破坏形成的导水裂隙带高度是矿井水害防治重要的技术参数。目前,获得覆岩破坏高度值的技术方法以地面探测和数值模拟为主,井下有效的测试技术方法相对较少。本论文以直流电法成像技术为基础,利用自主研发的并行网络电法采集技术,重点围绕工作面煤层开采过程中覆岩破坏问题开展研究,努力形成井下动态监测方法,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服务。
结合网络并行电法数据采集特点,论文针对矿井工作面采厚及地质条件不同,在工作面顶板中设计相应的监测钻孔深度、倾角和电极数量建立动态观测系统,监测顶板破坏情况。论文主要对电法数据处理进行了研究:自然电位法分析采煤过程中自然电位变化情况;一次场激励电流法分析供电电流在采煤过程中供电电流的变化情况;电阻率法反演技术分析采煤过程中视电阻率变化情况。利用以上三种方法数据处理结果,综合分析煤层开采过程中上覆岩体破坏发展规律。
通过在祁南煤矿342工作面和许疃煤矿3432工作面观测孔现场应用,所得成果为:随着回采工作面不断向监测点推进,自然电位值由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电极电位值变化集中的拐点可以做为覆岩体破坏异常区域范围边界;一次场激励电流值由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显示了上覆岩体破裂、有导水通道连通和碎石压实的过程,电极电流值变化集中拐点可以判断异常区域范围边界;视电阻率值在采空区上方升高的范围不断扩大,局部区域电阻率值甚至是背景值的上千倍,离层、超前影响带、冒落带和裂隙带发育直观。该方法可以直观地动态监测裂隙带的发育形态以及采动矿压的显现规律,并与井下回采实际验证和其他探测方法资料对比所得结果基本吻合。论文同时也指出了网络并行电法数据处理中存在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
|
|
1 |
程久龙,刘斌,于师建,徐世浙,朱鲁;覆岩破坏直流电场特征数值计算[J];计算物理;1999年01期 |
2 |
隋旺华;开采覆岩破坏工程地质预测的理论与实践[J];工程地质学报;1994年02期 |
3 |
于师建,程久龙,刘宗才,孙振鹏;模拟覆岩破坏稳恒电场特征的相似材料配比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
4 |
刘盛东,吴荣新,张平松,孙兴平,徐翀;高密度电阻率法观测煤层上覆岩层破坏[J];煤炭科学技术;2001年04期 |
5 |
冯锐,林宣明,陶裕录,周海南,滕云田,周鹤鸣,郝锦绮;煤层开采覆岩破坏的层析成像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6年01期 |
6 |
张改玲,董青红,隋旺华,陈德俊,王连奎,赵庆杰;红层与煤系复合结构覆岩采动破坏分析及其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1期 |
7 |
刘静;刘盛东;杨胜伦;曹煜;;煤层顶板水渗流视电阻率响应实验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10年03期 |
8 |
李建楼;刘盛东;张平松;高荣斌;姜玉海;;并行网络电法在煤层覆岩破坏监测中的应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8年02期 |
9 |
王厚柱;胡雄武;舒玉峰;;煤层顶板岩层富水性探测技术应用[J];陕西煤炭;2010年02期 |
10 |
张立军;韩斐;;煤矿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观测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05期 |
11 |
洪卫东;;电法勘探测树根分布[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
12 |
尹立明;郭惟嘉;尹增德;;断层影响下覆岩破坏规律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13 |
蔡光桃;隋旺华;;采煤冒裂带上覆松散土层渗透变形的模型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年06期 |
14 |
刘盛东;杨彩;赵立瑰;;含水层渗流突变过程地电场响应的物理模拟[J];煤炭学报;2011年05期 |
15 |
刘效云,杨本水;基岩风化带的地质特性与缩小防护煤柱机理的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16 |
朱国维,王怀秀;利用超声成像技术辅助判定覆岩破坏钻孔的导水裂缝带高度[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17 |
甘志超;张华兴;刘鸿泉;;EH-4电导率成像系统探测“两带”的应用研究[J];煤矿开采;2006年03期 |
18 |
侯巍;王庆义;邓成伟;;减轻煤炭开采中地表沉陷的技术浅析[J];科技信息;2008年28期 |
19 |
王永红;沈文;;微山湖区水文地质条件对湖下采煤的影响[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2年02期 |
20 |
文学宽;CT探测覆岩破坏高度的试验研究[J];煤炭学报;199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