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猴头栽培及其药理活性初探
【摘要】:
猴头(Hericium erinaceus (Bull.: Fr.) Pers.)是著名的药食两用菌,用来治疗胃炎,胃溃疡等肠道系统疾病已有多年历史。富硒食品以其抗癌抗氧化的功能成为近年来保健食品研究开发的热点。猴头对硒的转化率较高。利用猴头菌的生理代谢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期望得到新型的高有机硒含量的保健品。并期望猴头菌的有效成分因硒的酶促作用得以增多,药效因硒的酶促作用得到增强。
本实验以猴头作为富硒载体,研究猴头对硒元素的富集能力,硒元素对猴头生长及其有效成分的影响。优化富硒猴头子实体培育方法,对富硒猴头的安全性做出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富硒猴头药理作用的初步探索。
通过摇瓶发酵,确定猴头液体菌种最佳发酵工艺为:麦麸培养基麦麸5%,葡萄糖2%,蛋白胨0.2%,磷酸二氢钾0.15%,硫酸镁0.075%,pH4.5-6,发酵周期为6-7天。
对传统的富硒食用菌栽培方法加以改进,尝试将猴头液体菌种加硒处理,通过在液体菌种发酵阶段加硒培养,提高猴头菌丝体中酶活,提高了硒的转化率。子实体的有机硒含量随栽培料中硒含量的升高而增加,猴头菌对硒的富集率则随栽培料中硒含量的升高而降低。液体菌种发酵阶段加入无机培养硒后,在后期栽培中子实体对硒的富集效果远优于在液体菌种发酵阶段不加硒的对照组。其中,以在液体菌种发酵阶段加入低浓度硒的液体种子接种的子实体富硒效果最好。且该组多糖含量24.64mg/kg较对照19.17mg/kg提高了28.53%。
按照《保健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规范》急性毒性实验要求,对富硒猴头菌粉进行了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富硒猴头菌粉未产生明显的急性毒性作用。富硒猴头菌粉对昆明鼠的灌胃急性毒性剂量大于5.71g/kg·BW。
普通猴头子实体和富硒猴头子实体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假丝酵母均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5.08、5.08、20.31(mg/mL)。富硒猴头子实体提取物的抑菌效果优于普通猴头子实体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抑菌物质的提取方法以超声浸提为优,以乙醇为溶剂的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最好。高温使富硒猴头提取物的抑菌活性降低。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经口给予富硒猴头菇冻干粉21天后,小鼠肠道中有益菌乳酸菌和双岐杆菌的增殖得到促进,证明了富硒猴头冻干粉对小鼠肠道菌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束3天后,富硒猴头对小鼠肠道乳酸菌的调节效果仍然保持。在本实验的给药浓度范围内,未见对肠道中大肠杆菌生长繁殖的抑制。
在以上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富硒猴头菌菇胶囊(商品名:胃乐硒)的开发,制定了产品企业标准Q/NZFT 0005S—2009。获强化营养食品批号,宁卫食证字2009第640100 SQ002号。已进行规模化生产和销售。
|
|
|
|
1 |
王秀云;;食用菌液体菌种的制作与作用[J];食用菌;1992年01期 |
2 |
黄麟;培养液体菌种的无连杆摇床[J];食用菌;1994年01期 |
3 |
周劲松;食用菌通气液体菌种生产研究[J];食用菌;1996年05期 |
4 |
赵洪新,华秀英,王升厚,孙军德;香菇液体菌种的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3年06期 |
5 |
吕莉;应用液体菌种生产食用菌是发展方向[J];北京农业;2003年08期 |
6 |
宋志成;简易通气发酵工程液体菌种培养成功[J];新农业;1985年Z1期 |
7 |
;用液体菌种大规模生产平菇[J];中国食用菌;1985年04期 |
8 |
丁家兴;;液体菌种生产设备研制简报[J];食用菌;1993年05期 |
9 |
郭成金,李爱民,孟庆恒,周壁华;平菇液体菌种的生产应用[J];中国食用菌;1997年05期 |
10 |
刘贵巧,高会东;食用菌液体菌种的保存期与保存温度的关系[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
11 |
蔡德华,杨立红,徐海英;食用菌液体菌种制种工艺的研究[J];当代生态农业;2003年Z1期 |
12 |
;液态菌种效益高[J];农业知识;2006年26期 |
13 |
张广田;;如何检测液体菌种的质量[J];农业知识;2011年20期 |
14 |
陈文杰;液体菌种在草菇生产中的新用法[J];农村经济与科技;1998年09期 |
15 |
;液体菌种栽培凤尾菇情况简报[J];中国食用菌;1985年01期 |
16 |
陈继亮;;平菇液体菌种的简单制备[J];中国食用菌;1987年06期 |
17 |
胡梅,周丽鸿;液体菌种浅层静置培养和使用[J];食用菌;1996年06期 |
18 |
李建国,杨志祥,姬进波,曲玲;无摇床式液体菌种生产工艺及其培养装置研究[J];食用菌学报;1999年01期 |
19 |
曹德宾;;客观了解和评价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9年11期 |
20 |
缪学翔;;食用菌液体菌种生产优势、特性和效益初探[J];杭州农业科技;200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