栲属植物生斑痣盘菌目的分类和皮下盘菌种内遗传多样性的ITS序列分析
【摘要】:栲属植物在我国约有58种,主要分布于长江及其以南的温暖地区。我省的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及黄山风景区均有栲属植物的分布,主要有甜槠、栲树、罗浮栲、苦槠等。由于栲属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利用价值,科学有效的防治该栲属植物病害便显得格外重要。本论文采用较先进的菌物分类技术,从形态解剖学、个体发育、生态及地理分布等方面,对生长在栲属植物上的斑痣盘菌进行了较系统的分类研究。同时采用ITS技术对皮下盘菌的12个菌株进行了种内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一步弄清了各类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该研究在菌物分类学和植物保护学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本文以Darke(r1967)的分类系统为基础,同时参考Kor(f1973)、Cannon Minter(1986)、Kirk et al.(2001)等人的若干补充和修订,对所采样品进行分类和鉴定,共获得隶属于散斑壳属、齿裂菌属的2属7种,即钩丝散斑壳(Lophodermium unciforme)、贝壳杉散斑壳(Lophodermium agathidis)、显缘齿裂菌(Coccomyces limitatus)隐齿裂菌(Coccomyces occultus)、辐射状齿裂菌(Coccomyces radiatus)、小散斑壳(Lophodermium minor)和尖丝齿裂菌(Coccomyces mucronatus)。其中钩丝散斑壳(Lophodermium unciforme)为待发表新种,其模式标本保藏于安徽农业大学森保教研室(AAUFP)。对6个已知种进行了补充研究,使其形态结构特征得以完善。对各种均提供了形态解剖学特征的描述与图解、寄主及生境的记载,并对其相近类群、寄生性、与致病性等加以讨论。另外,根据主要形态特征,提出了栲属植物生斑痣盘菌的二叉式分类检索表。
本文亦通过组织分离法对采自安徽各地的悬钩子皮下盘菌(Hypoderma rubi)的鲜材料进行了分离培养,一共获得纯菌株12个。对各菌株进行DNA提取、rDNA-ITS区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其序列测定结果均已被GenBank接受注册(GU138743、GU138751、GU138753、GU138749、GU138735、GU138750、GU138744、GU138746、GU138741、GU138736、GU138738、GU138739)。对12个菌株的ITS区的序列比较分析表明,悬钩子皮下盘菌ITS序列的长度为443bp~456bp,G+C含量为48.7%~51.5%;不同菌株间的ITS区序列变异较大,该菌种内遗传多样性丰富。同时利用MEGA4.1软件中的邻接法(neighbour-joining method , NJ)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寄主种类对悬钩子皮下盘菌种内遗传多样性会产生较大影响,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上的悬钩子皮下盘菌菌株可能是亲缘关系较远的两个类群;该菌种内遗传差异与其寄生部位和采集地无明显相关性。据统计,我国该菌的寄主植物涉及被子及裸子植物中的槭树科(Aceraceae)、漆树科(Anacardiaceae)、五加科(Araliaceae)、菊科(Compositae)、壳斗科(Fagaceae)、禾本科(Gramineae)等21科,共30属32种(变种)。因此,悬钩子皮下盘菌在与寄主的长期协同进化中,是否会产生更加丰富的变异类群,将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
|
|
|
1 |
吴小平;彭建升;谢宝贵;刘盛荣;;与食用菌生产相关脉孢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J];食用菌学报;2008年01期 |
2 |
付洪冰;赵曦;崔崇士;;黑龙江省南瓜疫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
3 |
李乃伟;陆小清;李云龙;蔡小龙;郭忠仁;;壳斗科七种常绿树种在南京地区的物候期观测[J];北方园艺;2010年24期 |
4 |
张智毓;姚庆智;闫伟;;草原珍稀食用菌蒙古口蘑菌种的分子鉴定[J];生物技术;2011年03期 |
5 |
游水生,任承辉,郑清芳;从数值分类角度探讨福建的栲属植物[J];福建林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
6 |
张露,蔡友铭,诸葛强,邹惠渝,黄敏仁;新疆石竹属野生种核糖体DNA的ITS序列与亲缘关系[J];遗传学报;2002年06期 |
7 |
川口英之;李昌华;片桐成夫;長山泰秀;;中国南部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组成和林分结构[J];江西林业科技;2005年S1期 |
8 |
吴小平;彭建升;刘盛荣;;食用菌污染袋白色链孢霉分离鉴定及特性初探[J];中国食用菌;2008年03期 |
9 |
刘盼红;岳田利;袁亚宏;高振鹏;;贮藏苹果中展青霉素产生菌的分离及其ITS序列分析鉴定[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8期 |
10 |
白树猛;田黎;;ITS序列分析在真菌分类鉴定和分子检测中的应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年01期 |
11 |
程汉;张玥;安泽伟;黄华孙;;几种橡胶树属植物的rDNA ITS序列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09年09期 |
12 |
朱颖;董玉芝;昝少平;;基于ITS序列探讨蓝靛果忍冬(Lonicera caerulea var. edulis)的系统位置[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
13 |
康红梅;白娟;陈康;王刚;;从ITS序列探讨锦鸡儿属(Caragana Fabr.)植物系统关系[J];西南农业学报;2011年03期 |
14 |
王俊;图力古尔;高兴喜;;中国猴头菌属真菌分子系统学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1年04期 |
15 |
骆志成,王端礼,李若瑜,李世荫;烟曲霉rRNA基因ITS区的克隆测序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S1期 |
16 |
陈辉,范源洪,向余颈攻,蔡青,张亚平;从核糖体DNA ITS区序列研究甘蔗属及其近缘属种的系统发育关系[J];作物学报;2003年03期 |
17 |
吴玲;卢毅军;史树德;傅承新;;中国石蒜属种间亲缘关系ITS序列分析[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7年01期 |
18 |
闫茂华;薛华杰;陆长梅;吴国荣;钦佩;;狐米草低能重离子各诱变株系ITS序列比较[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
19 |
马荣群;宋正旭;黄粤;李梅;岳文辉;袁铮;;马铃薯早疫病菌rDNA-ITS区序列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年05期 |
20 |
刘志文;韩旭;赵明辉;李宪臻;陈温福;;核核糖体DNA在植物系统发育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