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地区齿裂菌属的分类、培养与基于rDNA-ITS序列的分子系统学
【摘要】:本论文采用较先进的分类系统和多性状综合分类方法,根据形态解剖学、个体发育学、生态习性、地理分布及培养性状等特征,对采自湖北神农架林区、湖南张家界风景区和江西山清山风景区的齿裂菌属进行了较系统的分类研究。此外,以各种齿裂菌菌株为材料,对其进行DNA提取,通过PCR扩增和测序获得这些菌株的rDNA-ITS序列,选择13个齿裂菌自测序列并结合自GenBank下载的2个相关序列,利用PAUP*4.0b4a软件中的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 method,MP)构建齿裂菌属的系统发育树。探讨了该属种间、种内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
以Darker(1967)、CannonMinter(1986)、Kirk et al.(2008)等人提出的分类观点为主要依据,对采自华中地区以及保藏于安徽农业大学菌物标本室(AAUF)的标本进行鉴定分类。共查明和报道了湖北齿裂菌Coccomyces hubeiensis、江西齿裂菌Coccomyce jiangxiensis、尖齿裂菌Coccomyces dentatus、三角齿裂菌Coccomycesdelta、黄山齿裂菌Coccomyces huangshanensis、尖丝齿裂菌Coccomyces mucronatus、中国齿裂菌Coccomyces sinensis7个种,其中湖北齿裂菌、江西齿裂菌2个为新种。各种均附有形态解剖学特征的描述与图解以及寄主、生境的记载,并加以讨论。此外,编制了华中地区齿裂菌属二叉式分种检索表。
在不同培养基条件下,对不同寄主的3个齿裂菌菌株进行培养性状的研究,定期观察、记录各纯培养物菌落的形状、生长速度、颜色、形态、气生菌丝和潜生菌丝的情况,直径,分泌色素与否以及是否产生分生孢子器,黑壳和线纹,并定期拍摄培养性状彩色照片。对该属部分种培养性状的研究,为以后进一步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以野珠兰皮下盘菌Hypoderma stephanandrae(GU138753)为外群,对15个齿裂菌属菌株的rDNA-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形成了两个独立进化的分支I和II,分析结果表明:第一,齿裂菌属的产地对种内遗传及变异会产生重大影响,来源于相同产地的菌株被优先聚在一起且自举支持率较高,亲缘性关系较近。第二,不同寄主种类对齿裂菌种内的遗传多样性产生较重要影响。第三,子囊果的形状、埋生位置、囊盘被和唇的有无、侧丝和子囊的形状等在齿裂菌属的种级水平分类上具重要的分类意义。用分析软件MEGA3.1进行碱基含量分析,统计结果表明,15个齿裂菌菌株序列长度为438919bp,G+C含量为48.0%57.4%。ITS序列长度与G+C含量在种间和种内变化都较大,这表明齿裂属菌种间种内的遗传变异与寄主和产地有关联。
|
|
|
|
1 |
林英任,刘和云,唐燕平,胡炳福;齿裂菌属的两个新种[J];菌物系统;1994年01期 |
2 |
林英任,李增智,黄成林,项存悌;中国齿裂菌属研究Ⅱ.[J];菌物系统;2000年03期 |
3 |
林英任,李增智,刘和云,项存悌;中国齿裂菌属研究Ⅰ.[J];菌物系统;2000年02期 |
4 |
林英任,李增智,许早时,王静茹,余盛明;中国齿裂菌属研究IV.[J];菌物系统;2001年01期 |
5 |
蒋美俊;王士娟;李占东;张韬;林英任;;齿裂菌属一些种内及近似种间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子标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
6 |
于红梅;林英任;韩加军;刘艳兵;唐燕平;;齿裂菌属和皮下盘菌属ISSR-PCR最佳反应条件的研究[J];菌物研究;2007年04期 |
7 |
张欣;李熠;魏宇昆;王银华;林枫;任安芝;高玉葆;;内蒙古中东部草原羽茅Epichloё属内生真菌的分布及rDNA-ITS序列系统发育[J];生态学报;2007年07期 |
8 |
刘春来;杨明秀;文景芝;;大豆疫霉菌ITS分子检测程序的建立及其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07年06期 |
9 |
郑俊娟;林琦;何培新;贺新生;;中国垂幕菇属新记录种——瘤核垂幕菇的形态学鉴定及ITS系统发育分析[J];菌物研究;2011年01期 |
10 |
王旭丽;康振生;黄丽丽;杨鹏;;ITS序列结合培养特征鉴定梨树腐烂病菌[J];菌物学报;2007年04期 |
11 |
何宇峰,王士娟,叶光斌,林英任;皮下盘菌属及其近似类群RAPD-PCR反应条件的优化[J];菌物研究;2005年02期 |
12 |
刘和云,陈芸,林英任,项存悌;齿裂菌属一新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
13 |
马腾飞;许振;冯琳燕;李小方;孙越;许玲;;崇明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盆栽褐枯病病原的鉴定[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
14 |
陆叔鸣,熊蜀斐,张超美;华中地区主汛期旱涝分析[J];江西气象科技;1994年03期 |
15 |
杨国良;华中地区自然区划的新方案[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16 |
刘宏涛;;华中地区资源植物的宝库——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1年04期 |
17 |
谢辉;张雷;姜巍;程晓凌;;21世纪初华中地区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1期 |
18 |
史瑞琴;陈正洪;陈波;;华中地区2030年前气温和降水量变化预估[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年03期 |
19 |
张楠;王霄;程家合;;华中地区空中水汽资源的输送和收支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1年02期 |
20 |
张志薇;王式功;尚可政;陈磊;王宏斌;陈晓燕;王敏珍;;华中地区近50年高温事件及大气环流成因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