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核桃瘿蚊的分子鉴定和发生规律的研究
【摘要】:山核桃瘿蚊(Contarinia sp.)是山核桃主要害虫之一,给林农带来巨大的损失。目前,山核桃瘿蚊尚未定名;同时,因其虫体微小,在林间采集时易受损伤,造成虫体不完整,这都给其识别带来了难度。另外,对山核桃瘿蚊的生活史及发生规律还缺乏系统性研究。对于山核桃瘿蚊的识别是对其防治的先决条件,而明确其生活史与发生规律是对其防治的必要条件。为此,本文分别对山核桃瘿蚊的形态特征、基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mt DNA-COI)基因的分子鉴定、山核桃瘿蚊生活史及发生规律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对山核桃瘿蚊不同虫态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明确了其主要的识别特征。(2)对不同来源的山核桃瘿蚊成虫及幼虫的mt DNA-COI基因进行测序,结果显示其该段序列完全一致,证实其为同一种山核桃瘿蚊;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推测其可能为新种;同时,验证了mt DNA-COI基因在山核桃瘿蚊分子鉴定中的可行性。(3)采用室内筛土与林间黄板监测的方法,明确了山核桃瘿蚊生活史。结果显示,山核桃瘿蚊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羽化出土、交配产卵;在4月上中旬至4月下旬卵孵化幼虫;4月下旬,幼虫老熟自行弹落或者随花序凋落入土;幼虫入土后,结土茧越夏、越冬。(4)采用林间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山核桃瘿蚊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山核桃瘿蚊在一天中15点以后活动旺盛,直至18点仍有少量山核桃瘿蚊活动;山核桃瘿蚊的羽化与土壤温湿度、日照和雨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土壤温度17℃左右,湿度58%左右是其羽化的最适温湿度;在海拔低于400m的林地内,山核桃瘿蚊的发生情况与山体位置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