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核桃抗溃疡病机理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摘要】:山核桃溃疡病(Dothiorella gregaria)是山核桃的最主要病害,在山核桃产区普遍发生。轻者可引起落花、落果,影响产量和生长量;重者可造成整株树木死亡,造成林分衰败。本文通过对山核桃的林分因子、土壤因子以及树皮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等与山核桃溃疡病关系的研究,初步探明了影响山核桃溃疡病发生的主要因素,这为今后核桃溃疡病的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林分因素中,树龄与病害之间呈现一种抛物线的关系,即山核桃在幼林期间很少感染溃疡病,但当树龄处在10-20年阶段时,病害将随着树龄的增长而加重;当树木年龄达到20年以上时,病害又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树冠郁闭度与感病指数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R2=0.8686)。
在土壤因子中,病情指数与土壤深度呈负相关(R2=0.772663)、与土壤容重呈正相关(R2=0.683045),即土层越浅、土壤容重越大其感病指数越高;土壤深度越深、容重越小感病指数越低。在土壤的营养元素中,有机质含量与感病指数之间呈微弱的负相关(R2=0.609566);氮、磷、钾含量与感病指数呈明显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均达到了0.9以上。
树皮结构与病情关系比较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周皮厚度与感病指数呈负相关。山核桃在幼林期树皮的周皮较薄,多为一层;但随着树龄的增大,可能出现2层以上的周皮,并且呈现出较厚的胞壁特征,因而在一定的年龄段,幼林期病害较重,树龄增大发病较轻,(2)对周皮各组成部分与感病指数的相关关系分析发现,木栓层厚度对植株抗病性影响最大,木栓层厚的皮层感病显著较轻。(3)木栓形成层区的宽度与感病指数之间呈一定的正相关,栓内层与感病指数呈微弱的负相关。(4)山核桃树皮的皮层均由9-12层富含营养物质的薄壁细胞组成,其机械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树皮对溃疡病抗性。(5)树皮的纤维比量在30-50%之间,与树龄呈较强的正相关,与感病指数则呈较强的负相关。在同一立地条件下,树皮纤维组织比量越高,病害越轻。(6)次生韧皮部里的含晶纤维束占韧皮纤维总量的50-55%,不同龄级之间差异不明显,通过晶鞘纤维占纤维总量的比率与感病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含晶细胞的多少虽然可能影响植株的抗病性,但这种相关性并不明显。(7)树皮中的筛管活动能力与病害程度之间有着较强的负相关性,随着病害程度的加重,直径逐渐减小。另外,韧皮射线比量与感病指数之间也呈负相关。
在山核桃生理指标的研究中发现,山核桃树皮含水量越高,感病程度越低。树皮含水量与病害关系可划分为三个等类型:RT值在82%以上,感病程度很低,或几乎不感病,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RT值在67%以下时,感病程度很高;介于两者之间的感
WP=6
病程度属于中间类型,即树皮含水率越低,感病指数越高。
树皮电阻值受树皮含水量或生长状态的影响,因而电阻值的大小可基本反映病害的发生程度。研究表明:不同病级的植株,树干胸径处树皮电阻值与病情等级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电阻值变化可作为山核桃抗病性的指标之一。
植株的净光合速率与病情等级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当植株发病较轻(病级为1-2级)时,净光合速率基本正常;但随着病情的加重(如3级以上),净光合速率逐步下降。
对不同病级山核桃植株的酶活性差异显著。树皮中酚类物质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均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
树皮常量元素与病害的关系分析表明:树皮中N、K、Mg含量低;P、Fe含量高的植株易感病,反之,则抗病。
|
|
|
|
1 |
吴志辉;山核桃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2年05期 |
2 |
周根土;浅议大别山区山核桃分布与开发[J];经济林研究;1998年02期 |
3 |
金建良;;山核桃丰产栽培技术[J];云南林业;2010年03期 |
4 |
朱永军;;浙江山核桃丰产栽培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1992年04期 |
5 |
唐陆法,鲁为忠,俞春来,方军,方建媛;山核桃虫害防治对策[J];浙江林业科技;1998年05期 |
6 |
张玉林!歙县;山核桃培育技术[J];安徽林业;1999年02期 |
7 |
徐国长;山核桃系列食品的加工技术[J];农村百事通;2001年07期 |
8 |
叶安定,方向宁,汪树人,姚琦,沈亮;歙县山核桃资源现状及发展措施[J];林业科技开发;2002年S1期 |
9 |
蒋志辉;山核桃的病害防治[J];中国果菜;2002年01期 |
10 |
徐斌,郑宏兵,束庆龙,丁之恩,查朝生;树皮结构与山核桃溃疡病抗性关系的研究[J];经济林研究;2004年04期 |
11 |
方永祝;;“三坑”山核桃及栽培管理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06年03期 |
12 |
王国平;姜渭堂;郑永明;过婉珍;;山核桃两段育苗法[J];新农村;2007年03期 |
13 |
周德胜;;山核桃综合管理技术[J];安徽林业;2009年06期 |
14 |
吕萍,刘微,邵泱峰;山核桃绿色食品生产技术[J];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1999年04期 |
15 |
孙其旭;;杭州小胡桃出临安[J];浙江林业;1999年05期 |
16 |
余绍海,唐春富;机械植保技术在山核桃病虫害防治中的推广应用[J];浙江农村机电;2003年03期 |
17 |
徐江森;山核桃施肥的经济效益分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
18 |
姜路花,姜维瑞,叶祝慧;山核桃低产林改造试验示范[J];中国果树;2002年05期 |
19 |
曾义;山核桃优良苗木培育[J];安徽林业;2002年04期 |
20 |
江焘
,方传波;山核桃丰产栽培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2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