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镰孢霉岩藻多糖酶的制备、酶学性质及表征
【摘要】:
岩藻多糖是褐藻中所特有的杂多糖,它属于异多聚碳水化合物,具有生理功能,特别是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其活性与其分子结构和分子量大有关,分子量在8,000~100,000范围内有明显的生理作用,低分子量岩藻多糖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此外还具有抗肿瘤、消炎等作用。岩藻多糖酶可部分降解岩藻多糖得到低分子量组分。因此,对岩藻多糖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实验以海洋真菌LD-8为出发菌株,通过菌种的复壮,固态发酵,制备出岩藻多糖酶发酵液,经丙酮沉淀及Sephadex G-100层析后提纯倍数为22.7,收率为23.9%。纯化后的岩藻多糖酶,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等电聚焦电泳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均显示一条单一的色带,证明其组分单一。得其等电点为4.5,分子量为64,000道尔顿。酶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LD8菌产岩藻多糖酶最佳时间为48h,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将酶液分别放置于不同温度下保温1h后,半失活温度为38℃;最适反应pH为6.0;在pH为6.0的条件下酶有较佳的稳定性。不同金属离子与岩藻多糖酶作用1h时,Cu~(2+)、Co~(2+)、Ni~(2+)、Fe~(2+)对酶有一定的激活作用,Ca~(2+)、Zn~(2+)略有抑制作用。
本实验首次采用了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对岩藻多糖酶的二级结构进行分析测定。然后用Peakfit4.12软件对包含二级结构信息的谱峰进行拟合分析。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分别在酰胺Ⅰ带与酰胺Ⅲ带进行拟合。FT-IR结果显示:天然岩藻多糖酶的二级结构以β-折叠的含量占优势,β-转角和无规卷曲次之,α-螺旋含量相对较少;酰胺Ⅰ带与酰胺Ⅲ带的拟合结果吻合,说明所获得的数据是可靠的。通过不同温度下岩藻多糖酶酰胺Ⅰ带红外拟合图以及二级结构的变化趋势,研究了温度对二级结构的影响。当温度低于60℃时,酰胺Ⅰ带α-螺旋百分含量呈上升趋势,而β-转角所占比重呈下降,温度升高到60℃以上时,酰胺Ⅰ带二级结构各百分比含量基本保持不变,推断出岩藻多糖酶的热变性温度为60℃~70℃之间。随着温度的变化,β-折叠与无规卷曲含量的变化无明显规律。
通过荧光光谱的扫描,得出岩藻多糖酶是含有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的B类球蛋白。并比较了不同pH下普通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的变化情况:岩藻多糖酶的荧光强度的变化以pH 6.0时作为明显界限,在pH<6.0和pH>6.0的范围内,随着体系酸性或碱性的增加,荧光强度均逐渐消弱。当△λ=60nm时,酸性及中性条件下,荧光信号较弱,当△λ=20nm时,与中性环境相比我们发现,酸性和碱性环境中的岩藻多糖酶的荧光强度较弱。
紫外差示光谱提供的信息与酶学性质研究时所得数据遥相呼应,Ca~(2+)、Zn~(2+)与岩藻多糖酶结合后,抑制了酶的活力,同时在差示光谱中发现α-螺旋相对应的波长范围内都出现了负峰,即α-螺旋含量降低了;岩藻多糖酶分别与Co~(2+)、Fe~(2+)和Cu~(2+)结合后,酶活性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激活,紫外差示光谱则表现出了相应的正峰,即α-螺旋含量有所增加。上述实验表明,α-螺旋结构是该酶发挥催化功能所必需的。酶分子与EDTA结合后,光谱也呈现出正峰现象。这些数据揭示了岩藻多糖酶分子中不仅可能含有金属,且当酶与金属离子结合时使酶的构象发生了改变,导致酶活力的了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284
|
|
|
|
1 |
周杰,陈安国;海藻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饲料工业;2005年18期 |
2 |
魏晓芳,丁西明,刘会洲;pH诱导牛血清白蛋白芳香氨基酸残基微环境变化的光谱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0年04期 |
3 |
连少辉,杨士珍,江寿平,钮经义;卟啉-蛋白的敏化荧光研究──癌发光物质的探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4年01期 |
4 |
邢本刚,梁宏;FT-IR在蛋白质二级结构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
5 |
范晓,郑乃余,张燕霞;海带中褐藻酸盐组成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1988年01期 |
6 |
廖云和;;海底矿产资源的调查[J];海洋技术;1984年01期 |
7 |
曾呈奎,夏邦美,马英杰;中国海藻分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海洋科学;1992年03期 |
8 |
甘纯玑,林根文;乙酰褐藻酸丙二酯的制备与表征[J];海洋科学;1992年03期 |
9 |
吴茜茜,蔡敬民,吴克,秦松;海洋真菌LD8岩藻多糖酶的固态发酵条件研究[J];海洋科学;2004年06期 |
10 |
李福川,唐志红,崔博文,席振乐,王海仁;三种海带多糖的降糖作用[J];中国海洋药物;2000年05期 |
|
|
|
|
|
1 |
郑淑湘;桑蚕资源精细加工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00年02期 |
2 |
游银伟,汪天虹,岳寿松;海洋青霉(Penicilliumsp.)FS010441的形态学观察和产纤维素酶性质初步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
3 |
李瑞国;朱秀敏;杨慧;;不同萌发期绿豆芽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及营养价值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
4 |
葛宏华,孙莉宁,张其瑞;家蚕血淋巴蛋白的发育变化和BmLSP的纯化[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5 |
孔小卫,李坤,江洪波;二甲亚砜对水稻浸种及苗期的后续效应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6 |
刘晓颖,丁毅;鸡脑P物质的制取及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7 |
朱华庆,陈飞,谢惠安,张萍;热击对水稻(O.sativaL.)叶绿素a,b及POR同功酶的效应[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8 |
薛正莲;黄原胶修饰糖化酶的性质研究[J];安徽机电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9 |
叶生梅;多菌联合固态发酵生产酒糟菌体蛋白饲料的实验研究[J];安徽机电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10 |
孔小卫;二甲亚砜(DMSO)对大豆萌发及幼苗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安徽机电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
|
|
|
|
1 |
罗红宇,吴常文,任刚,徐国锋;利用褐藻酸钠生产污水提取褐藻糖胶[J];水产科学;2002年05期 |
2 |
邢杰,刘守涛,高君,赵国良;海带多糖的提取及组份LI的分离与鉴定[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
3 |
郑军,王英,钱俊杰,张靖,杨红,李玉新;褐藻糖胶的提取纯化及其抗凝血活性的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02年02期 |
4 |
马世昱,刘峥,王勤,林之川,袁勤生;羊栖菜中褐藻糖胶的组分分离及分析[J];工业微生物;2002年04期 |
5 |
伍志春,房燕丽,赵兵,欧阳藩;溶剂萃取法从褐藻浸提液中分离提取褐藻糖胶[J];过程工程学报;2002年02期 |
6 |
吴茜茜,蔡敬民,吴克,秦松;海洋真菌LD8岩藻多糖酶的固态发酵条件研究[J];海洋科学;2004年06期 |
7 |
吴茜茜;吴克;张洁;谭建新;潘仁瑞;蔡敬民;;海洋真菌Fusariumsp.LD8岩藻多糖酶的液态发酵条件研究[J];菌物学报;2006年01期 |
8 |
吴丽芳,李红,宋道军,吴李君,余增亮;低能氩离子束介导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导入小麦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9 |
刘轲,王琪琳,吕辉,王海仁;海带硫酸多糖的提取、纯化及其理化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2年03期 |
10 |
吴茜茜,吴克,蔡敬民,刘斌,严小军,秦松,潘仁瑞;海带岩藻多糖的分离与部分性质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1年10期 |
|
|
|
|
|
1 |
李凡,田同春,石艳春,刘扬,张绍伦;褐藻糖胶体外抗病毒作用研究[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
2 |
贾月霞,时安云;枸杞多糖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
3 |
王方雨,张世萍;螺旋藻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水产科学;2005年01期 |
4 |
刘玉兰,王娟,张吉平;皮肤保湿剂及其性能评价方法的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1999年05期 |
5 |
杜小豪,徐卫,杜雪洁;护肤产品的保湿功能评价[J];日用化学工业;2000年03期 |
6 |
杨远龙
,叶衍铭
,李郁芬
,李富铭
,马宝章,缪金生;恶性肿瘤特征自体荧光的来源以及在诊断中的应用[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1期 |
7 |
于红,张学成;螺旋藻多糖抗HSV-1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J];高技术通讯;2002年09期 |
8 |
许阳,骆丹;皮肤保湿功能与保湿剂的应用[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4年03期 |
9 |
刘绵林,舒雨雁;五步蛇毒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卡托普利对大鼠高血压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
10 |
范晓,郑乃余,张燕霞;海带中褐藻酸盐组成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1988年01期 |
|
|
|
|
|
1 |
林来兴妹,孟晓静,王小宁,吉程程,罗林,亦伟,龙滨,张钧;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的优化表达及纯化研究[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S1期 |
2 |
周进东,罗兴洪,刘武;中药口服液的纯化与口感探讨[J];中医药研究;2001年03期 |
3 |
郑珩,吴梧桐,廖建民,绪广林;灰绿葡萄孢发酵液中天然型脱落酸的分离纯化[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2年10期 |
4 |
张万洲;生精细胞生长因子纯化及其活性检测[J];九江医学;2002年02期 |
5 |
朱平安,汪世平;SIEA-Gp101分子抗原的分离纯化及其单特异性抗血清的制备[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02年03期 |
6 |
包广宇,谷鸿喜,林道虹,庄敏,隋丽华,王静;原核表达系统中HPV16L1蛋白的表达与纯化[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2年02期 |
7 |
姚伟,李建民,毛晓燕,董继刚,张秋峰;疏水层析用于大规模纯化重组HBsAg的工艺研究[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3年03期 |
8 |
伍银桥,王刚石,王孟薇,吴本俨,尤纬缔,王卫华;胃癌相关基因GCRG213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重组蛋白纯化[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年05期 |
9 |
王爱华,张建,于嘉屏,顾鹏飞,竺蓓;人心肌线粒体肌酸激酶的提纯及抗体制备[J];检验医学;2004年03期 |
10 |
沈忠明,殷建伟,袁海波;虎杖鞣质的降血糖作用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