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草有性型及其无性型关系的分子确证
【摘要】:
虫草属真菌寄主范围较狭窄,但其生活史中存在着有性型和无性型两种不同阶段,在两者对应关系的确证上,Koch法则最可靠,即把无性型接种到相应的寄主上培养出子实体,但由于很多虫草的天然生长条件很难模拟,难以培养出子实体,所以很难推广应用,其它几种生物学的确证方法也都各有其局限性。然而,近些年来,分子生物学手段在虫草有性型及无性型对应关系的确证方面逐渐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ITS区是rDNA转录单位的一个部分,它是由两个不编码的ITS1和ITS2构成,由于ITS区相对较短,PCR容易将其扩增,且该区在属内种间具长度的保守性和核苷酸序列的高度变异性。因此,利用测定并比较虫草有性型标本及其假定无性型的DNA ITS区序列以确证两者的对应关系,从而弥补一般生物学确证的不足。在生物学确证和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核糖体ITS区序列(rDNA ITS)的分析,研究了部分虫草无性型菌株及有性型标本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对一些虫草的无性型进行了形态学的培养观察。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台湾虫草和其无性型黄山被毛孢的ITS区序列完全一致,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确证了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在黄山被毛孢和被毛孢属的其它种所作的系统进化树上,台湾虫草和黄山被毛孢在一个分支上,支持率为100%,系统发育树可分为两个主要分支,一支由C.sinensis、H.sinensis、C.cochlidiicola、C.heteropoda和H.rhossiliensis构成,另一支有C.formosana、H.huangshanensis和C.heteropoda构成。可见台湾虫草和黄山被毛孢是同一物种生长的不同阶段,即黄山被毛孢为台湾虫草的无性型,台湾虫草的无性型归为被毛孢属较为合理。
根足虫草琅琊山变种和其无性型根足被毛孢的ITS区也完全一致。在根足被毛孢和被毛孢属的其它种所作的系统进化树上,根足虫草琅琊山变种和根足被毛孢在一个分支上,且支持率为100%,而和被毛属其它种的差异明显,和白僵菌属及绿僵菌属差异则更显著。可见,根足被毛孢是根足虫草琅琊山变种的无性型,其归为被毛孢属较为合理。这和形态学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对粉被玛利亚霉、蚁被毛孢、紫色野村菌、细脚拟青霉、长座被毛孢,以及草剃虫草和珊瑚虫草的假定无性型的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分别是粉被虫草、蚁虫草、柱形虫草、高雄山虫草、长座虫草的无性型,草剃虫草和珊瑚虫草的无性型分离正确。本室以前鉴定的双梭孢虫草应是粉被虫草。粉拟青霉和蝙蝠蛾拟青霉的序列相似度很高,可能是同物异名。通过和GenBank数据库比对发现珊瑚虫草与Pochonia属真菌的序列相似率比较高,这与形态学的鉴定结果也相一致。草剃虫草的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登录的绿僵菌属和轮枝孢属的序列较为接近,其无性型的归属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
|
|
|
1 |
彭凡;曹珊;张琪;李春如;樊美珍;;丝虫草及其无性型关系的分子确证[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年05期 |
2 |
蒋三俊;虫草菌的寄主昆虫开发利用[J];食用菌;1989年04期 |
3 |
宋斌,李泰辉,吴兴亮,沈亚恒;滇黔桂虫草资源多样性初步研究[J];贵州科学;2004年04期 |
4 |
李春如;黄勃;南圣姬;林英任;樊美珍;李增智;;具抗癌活性的RCEF0718虫草菌株的鉴定研究[J];莱阳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5 |
刘小莉;周剑忠;王英;李剑;黄开红;;虫草属真菌的ITS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9年05期 |
6 |
赵雪梅;张辉;姜红霞;张显忠;苏延友;王燕飞;;泰山虫草无性型的分子研究[J];中药材;2010年09期 |
7 |
熊谱成;;虫草菌的识别与培养[J];今日科技;1991年01期 |
8 |
周玉麟,李国兰,秦利民;再论菌种商品市场导向的误区[J];食用菌;1999年06期 |
9 |
赵恒,屈新兰;虫草菌感染地老虎幼虫的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0年02期 |
10 |
于洪飞;;冬虫夏草无性型鉴定的几种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
11 |
吕昌仁;;开发“虫草”为民造福[J];湖北林业科技;1989年02期 |
12 |
冯丽,王学英,董文娟,李群,付田霞,石生林;虫草菌诱导柞蚕蛹产生抗菌物质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6期 |
13 |
翔实;动物蘑菇话虫草[J];科学中国人;1997年06期 |
14 |
左登平;李春如;黄勃;何亚琼;樊美珍;李增智;;台湾虫草及其无性型关系的分子确证[J];菌物学报;2008年02期 |
15 |
杨跃雄,杨大荣,沈发荣,董大志;虫草菌感染虫草蝠蛾幼虫的研究[J];动物学研究;1989年03期 |
16 |
秦旭;;活蚕培育虫草新技术[J];农业知识;2002年22期 |
17 |
可文;几种有开发价值的虫草菌[J];农村天地;2003年07期 |
18 |
凌建亚,彭俊峰,张晗星,张长铠;核糖体DNA ITS区应用于虫草属无性型鉴定的初步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3年03期 |
19 |
刘杰麟;虫草的无性型及其子实体的人工培养[J];贵州农业科学;1990年01期 |
20 |
刘彦威,苏敬良,韩博,赵德明,田向荣,田绍进;冬虫夏草无性型的分离培养和菌丝显微结构的观察[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