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清除自由基活性的研究
【摘要】:
本文采用DPPH自由基酶标仪检测方法对葛内生真菌(endophytic fungnnus)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清除自由基活性的筛选。发现一株采集于安徽宣城马姑山的野葛叶中分离出的菌株10y-4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活性,并以该菌株次生代谢产物的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进行了培养条件和活性物质提取工艺的研究。具体主要内容包括:葛内生真菌的采集、培养与分离,活性菌株的筛选,营养性因素和非营养性因素对10y-4菌株次生代谢产物清除自由基活性影响的研究,活性组分的分离提取工艺和分离纯化,活性化合物的纯度鉴定与分析。
药用植物葛采集于安徽黄山、宣城、泾县和合肥,从葛的根、茎、叶以及果实中共分离出128株内生真菌,其中从叶中分离出49株(占总分离菌株的38.3%),从茎中分离出35株(占总分离菌株的27.3%),根中分离出40株(占总分离菌株的31.3%),果实中分离出4株(占总分离菌株的3.1%)。
采用酶标仪法对128株内生真菌的液体发酵培养物进行了初筛,其中菌株HK-19(茎,宣城)、HK-53(叶,黄山)、HK-96(叶,合肥)、4g-6(根,黄山)、10y-4(叶,宣城)自由基清除率都在70%以上,对这些活性较高的菌株进行复筛,结果发现菌株10y-4的活性最高,在浓度2.5mg/ml反应时间为20min时,其自由基清除率达到92.3%。
通过液体培养基组成成分的正交试验,以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比较不同的营养性因素包括碳氮源、无机盐及不同的非营养因素包括pH、温度和培养时间对清除自由基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菌株10y-4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和麦芽糖组成的复合碳源,该复合碳源对菌株的清除自由基活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菌株10y-4的最佳氮源为蚕蛹粉。结合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的影响,最终得到最适液体培养基的组成为:即葡萄糖10g·L~(-1)、麦芽糖10 g·L~(-1)、蚕蛹粉20 g·L~(-1)、MgSO_4·7H_2O0.4 g·L~(-1)、柠檬酸铵0.4 g·L~(-1)、V_B 0.2 g·L~(-1)。
试验研究了非营养性因素中的pH值、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培养时间对菌株10y-4清除自由基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0ml摇瓶中装40ml液体培养基,在pH值为6.5,接种量为5%,生长温度为25℃,培养时间为10d时有利于清除自由基活性的提高。
在原始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了葛根煎汁培养液,结果发现在相同的情况下可以促进内生真菌的产生,提高内生真菌的分离效率。
通过比较不同提取方法的处理及相关理化试验,确立了活性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发酵液50℃浓缩至原体积的1/5,加入3倍体积95%乙醇(乙醇终浓度为75%)醇沉两次,弃沉淀并脱醇后,以正丁醇为萃取试剂,按2:1的体积比分三次萃取,取正丁醇相,浓缩至干,即得到活性物质的粗提品。
本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粗提物,同时收集流分进行活性测定,进而确定活性组分的大致部位,再经高效液相制备柱多次制备及合并组分最终获得了一个化合物G-1,运用高效液相法(HPLC)和薄层层析法(TLC)对该化合物进行纯度鉴定并分析。高分辨质谱和紫外光谱分析及数据库检索发现该化合物是3-(2,4-二羟戊基)-6,8-二羟异香豆素,分子量为280,分子式为C_(14)H_(16)O_6,为黄色粉末状。
|
|
|
|
1 |
胡桂馨,王代军,刘荣堂;干旱胁迫下内生真菌对高羊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01年01期 |
2 |
R.E.Joost
,余丽清;苇状羊茅和黑麦草内生真菌的利与害[J];草原与草坪;1998年03期 |
3 |
纪丽莲;一株芦竹内生真菌对黄瓜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4年06期 |
4 |
;《菌物研究》2008年总目次[J];菌物研究;2008年04期 |
5 |
项勇,崔京霞,吕安国;东北红豆杉内生真菌的分离和筛选[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
6 |
顾爱国,兰琪,宗兆锋,吴文君;苦皮藤内生真菌2B菌株的鉴定[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8期 |
7 |
聂立影,陈磊,任安芝,高玉葆;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内生真菌的检测、分离及鉴定[J];微生物学通报;2005年01期 |
8 |
乔卿梅;程茂高;王长林;;药用植物内生菌在天然药物开发中的应用[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
9 |
任安芝,高玉葆,王巍,王金龙;干旱胁迫下内生真菌感染对黑麦草光合色素和光合产物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5年02期 |
10 |
李海燕;王磊;赵之伟;;小桐子内生真菌及其抗真菌活性研究(英文)[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年01期 |
11 |
余承忠;王志勇;江淑平;万开军;;内生真菌对草坪草抗逆性的影响[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
12 |
杜素娟;郭晓恒;;植物内生真菌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
13 |
陈晔;彭琴;刘瑜琦;石翔;方亮;;银杏突变枝、叶内生真菌初步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14 |
陈晔;樊有赋;彭琴;方亮;;凹叶厚朴内生真菌研究初报[J];菌物研究;2006年03期 |
15 |
严铸云;庞蕾;罗静;汪杨丽;陈新;万德光;;银杏内生真菌菌种的分离及鉴定[J];华西药学杂志;2006年05期 |
16 |
刘佳佳;龚汉祥;杨栋梁;陈淑娟;杨磊;;产紫杉醇类云南红豆杉内生真菌筛选的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年12期 |
17 |
袁保红;杜青平;邓祖军;;小连翘内生真菌种群分布及其抗菌性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
18 |
柯野;方白玉;曾松荣;;粤北地区中华芦荟内生真菌的初步研究[J];菌物研究;2007年03期 |
19 |
詹寿发;樊有赋;甘金莲;彭琴;陈晔;;凤尾蕨内生真菌的研究Ⅰ——菌种分离及其分类鉴定[J];菌物研究;2007年04期 |
20 |
赵昌会;黄芳;丁芳;;柑橘内生真菌的分离及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