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加权成像结合MR小肠造影诊断儿童美克尔憩室合并症
【摘要】:研究目的1.第一部分,探讨MR小肠造影在儿童美克尔憩室(MD)合并症中的诊断价值。2.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弥散加权成像结合MR小肠造影在儿童美克尔憩室(MD)合并症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1.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9月期间,经我院超声、核素检查或临床体征怀疑为有MD合并症的16例患儿的临床及MRE资料。其中男13例、女3例,临床首发症状为消化道出血、腹痛、呕吐、肠梗阻、肠套叠、发热等。2名高年资医师分析阅片,确定憩室部位、形态、内容物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变化。2.第二部分,搜集2014年7月至2016年5月期间,经我院超声、核素检查或临床体征怀疑为有MD合并症的35例患儿的临床及MRE资料。2名儿科影像医师通过共同分析阅片确定憩室的存在。设计四种序列组合阅片:(1)标准序列组(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和二维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序列);(2)标准序列+弥散加权序列(DWI)组;(3)标准序列+增强扫描(CE-MR)组;(4)标准序列+DWI+CE-MR组。结果1.第一部分,16例患儿中,手术病理证实13例为MD,3例为肠重复畸形。16例均经MRE诊断为MD,MRE诊断正确率为81.3%(13/16)。13例憩室部位:右下腹2例、脐周4例、左下腹4例、中腹部2例、盆腔1例。憩室形态:呈含液含气盲袋样管状结构11例,实性包块2例。憩室壁增厚11例,DWI序列憩室壁弥散受限12例。增强后憩室壁强化程度高于邻近肠壁12例,憩室壁连续性中断1例。憩室腔内出血信号2例,造影剂外溢2例。憩室周边结构异常包括憩室周围脂肪层肿胀、邻近系膜水肿并异常强化、腹水、肠梗阻及肠系膜淋巴结增大。2.第二部分,35例患儿中,手术病理证实MD 20例,标准序列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正确率分别为:40.0%[95%CI:19.1%-63.9%](8/20),53.3%[95%CI:26.6%-78.7%](8/15),53.3%[95%CI:26.6%-78.7%](8/15),40.0%[95%CI:19.1%-63.9%](8/20)和45.7%[95%CI:28.8%-63.3%](16/35);增加DWI序列后分别为85.0%[95%CI:62.1%-96.7%](17/20),53.3%[95%CI:26.6%-78.7%](8/15),70.8%[95%CI:48.9%-87.3%](17/24),72.7%[95%CI:39.0%-93.9%](8/11)和71.4%[95%CI:53.6%-58.3%](25/35),诊断敏感性显著提高(40.0%vs.85.0%,P=0.012)。标准序列+CE-MR组和标准序列+DWI组的诊断敏感性及正确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第一部分,相对于超声和核素,MRE在诊断儿童有合并症的MD敏感性高,由于其无电离辐射,有望成为该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2.第二部分,相对于标准序列组,DWI序列明显提高了MD诊断敏感性,因此,有望替代屏气增强扫描序列,应用于不能有效屏气的低年龄组患儿。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25.7;R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