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胎儿0~4岁体格发育和血压水平的随访研究
【摘要】:
目的了解巨大胎儿0~4岁体格发育状况和血压水平,探讨其在不同性别、年龄及不同类型巨大胎儿间的差异,揭示巨大胎儿早期体格生长发育和血压水平的特征和规律。
方法以合肥市3个区级妇幼保健站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分娩的新生儿出生信息资料中的出生体重等于或大于4000g的巨大胎儿为研究对象,于2008年8月至11月通过电话预约到各妇幼保健站进行随访,最终共随访到巨大胎儿211例,包括出生体重等于或大于4500g的超巨大胎儿39例,有26例巨大胎儿母亲存在妊娠期糖代谢异常(3例妊娠糖尿病,23例妊娠期糖耐量受损),同时选择出生在同一区、出生时间最近的正常出生体重儿童为对照1:1匹配进行随访。利用孕期保健手册和自制调查问卷收集母亲妊娠及分娩资料、儿童家庭人口统计学、儿童早期喂养和膳食行为信息;记录儿童保健手册中儿童0~2岁间身长、体重和头围等主要体格发育指标;测量随访时儿童身长/身高、体重、头围、胸围、坐高/顶臀长、上臂围等体格生长指标及三角肌、肩胛下和腹部皮褶厚度;采用台式水银血压计测量儿童血压;同时测量儿童母亲的主要体格指标和血压。巨大胎儿和正常出生体重儿童基本情况分析采用成组t检验和χ2检验,采用LMS法建立0~2岁体格生长百分位数曲线,巨大胎儿和对照组儿童的体格发育和血压水平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及配对χ2检验(McNemar),儿童的母亲血压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儿童血压与母亲血压相关性采用偏相关分析,儿童血压影响因素采用直线回归分析。
结果巨大胎儿男童与女童间出生时体重、身长、头围和胸围等体格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母亲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巨大胎儿出生体重高于母亲妊娠期糖代谢正常巨大胎儿,但在出生身长、头围和胸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巨大胎儿婴幼儿阶段的早期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时间和膳食行为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童间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巨大胎儿0~2岁间男童和女童的体重和身长均较正常出生体重儿高,但随着年龄增长这种优势并没有增加。随着年龄增加巨大胎儿儿童和正常出生体重儿童的头围差别变小,以女童尤为明显。随访时巨大胎儿儿童在身高/身长、体重、BMI、上臂围、头围和胸围均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且在年龄别身长/身高、年龄别体重及身长/身高别体重等发育评价的等级总体较高;巨大胎儿儿童肩胛下和腹部的皮褶厚度水平均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童,但在三角肌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巨大胎儿男童较女童、3岁后较3岁前在体格生长指标及皮褶厚度与对照组儿童的差别更趋明显;出生体重4000~4500g儿童体格生长指标优势较出生体重≥4500g儿童趋明显,但在皮褶厚度水平上两者却相反。母亲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巨大胎儿儿童与正常出生体重儿在各体格生长指标及皮褶厚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母亲妊娠期糖代谢正常巨大胎儿儿童各体格生长指标水平均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在肩胛下和腹部的皮褶厚度亦高于对照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巨大胎儿儿童舒张压水平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童,而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这种现象在男童和女童、不同年龄组以及是否为超巨大胎儿中均存在。但母亲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巨大胎儿儿童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类型巨大胎儿母亲血压水平均较高,正常出生体重儿血压与母亲血压相关性较巨大胎儿儿童紧密。儿童性别、年龄、当前BMI和母亲收缩压是婴幼儿阶段收缩压的独立影响因素,儿童年龄、出生体重、当前BMI和母亲舒张压则是婴幼儿阶段舒张压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巨大胎儿0~4岁体格发育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童比较总体上处于一定的优势,但存在肥胖倾向,并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是否为超巨大胎儿间存在差别;巨大胎儿婴幼儿阶段舒张压水平总体上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但对于母亲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型巨大胎儿在该阶段体格发育和血压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童相比,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
|
|
|
1 |
郭翠梅;巨大胎儿分娩方式的选择与预后[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
2 |
蔡雁,于家慧,史焱,王双燕,闫菲;149例巨大胎儿分娩方式的分析[J];黑龙江医学;1994年11期 |
3 |
张延珍,方榕钦;巨大胎儿91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1995年06期 |
4 |
郭琚敏;巨大胎儿220例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1997年11期 |
5 |
刘思新,李美菊;巨大胎儿相关因素及预后34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年02期 |
6 |
林鲜容;巨大胎儿发生率及分娩方式探讨(附560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2年03期 |
7 |
陈媛;132例巨大胎儿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03年08期 |
8 |
范银芬;420例巨大胎儿相关因素及预后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4年04期 |
9 |
杨桂玲;157例巨大胎儿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5年04期 |
10 |
周静;94例巨大胎儿分娩方式分析[J];中原医刊;2005年13期 |
11 |
何秀容;巨大胎儿分娩方式的选择和处理体会[J];中国临床医生;1998年11期 |
12 |
陈文,林苑;巨大胎儿117例临床分析[J];湖南医学;1999年05期 |
13 |
李宏,张东宏,隋玉慧;63例巨大胎儿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1999年04期 |
14 |
李安良,姚彬郎,巍胡红,李玉红;巨大胎儿腹膜外剖宫产术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2000年06期 |
15 |
苏静,陈敦金;巨大儿280例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
16 |
张兰英;巨大胎儿孕妇产前保健的探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2年06期 |
17 |
邹文燕,钱志红,徐惠民,蔡惠萍;98例巨大胎儿的相关因素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1期 |
18 |
王丽;巨大胎儿对母婴影响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年07期 |
19 |
刘跃华,宋殿荣,韩吉,钱丽娟;63例巨大胎儿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20 |
陈 翔,沈昌明;巨大胎儿295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2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