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息肉漏诊的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对两次结肠镜检查发现的漏诊息肉的大小、数量、解剖位置、病理类型、形态特点及肠道清洁度的分析,找出导致结直肠息肉漏诊的相关因素,为今后的临床检查和治疗中提供依据,尽量避免或降低这些漏诊因素的影响,降低漏诊率,减轻患者身体痛苦及经济负担。方法:选择从2012年10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全部病例,共约5168人次。从中选取了在120天内两次行结肠镜检查并发现息肉的患者,当患者行多次检查时则记录前2次的检查结果。记录患者肠道清洁度,息肉的解剖位置、大小、形态、数量及病理类型,通过数据计算出息肉漏诊率,分析漏诊率与上述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在120天内先后两次接受结肠镜检查并发现息肉的患者共157人,其中男性患者109人(69.4%),女性患者48人(30.6%),年龄范围约26-78岁,平均年龄约56.2±11.2.其中约1.2%患者有结肠癌家族史。第一次结肠镜肠镜检查共发现息肉346枚,其中72人行内镜下息肉治疗,共切除息肉89枚,第二次检查共发现息肉354枚。漏诊患者52人。漏诊息肉数97枚,基础息肉数443枚,息肉的漏诊率21.9%(97/443),患者的漏诊率35.7%(52/157)。2.结直肠息肉的漏诊率与息肉大小(X~(2=)0.232,P0.05)、息肉的形态(X~(2=)0.178,P0.05),基础息肉数目(X~(2=)0.207,P0.05)及肠道清洁度(X~(2=)0.303,P0.05)有相关性。直径小于5mm的息肉数目为187枚,漏诊息肉55枚,漏诊率为29.9%(55/187)。直径在5mm至10mm的息肉数目为202枚,漏诊38枚,漏诊率18.8%(38/202)。直径大于10mm的息肉数目为54枚,漏诊4枚,漏诊率为7.4%(4/54)。有蒂息肉(Ip型)息肉数目为74枚,漏诊7枚,漏诊率9.5%(7/74)。亚蒂息肉(Isp型)息肉数目为109枚,漏诊19枚,漏诊率17.4%(19/109)。无蒂息肉(Is型)息肉数目为218枚,漏诊64枚,漏诊率29.4%(64/218)。浅表隆起型(IIa型)息肉数目为42枚,漏诊7枚,漏诊率16.7%(7/42)。基础息肉数目为1-2个组息肉数目为186枚,漏诊23枚,漏诊率12.3%(23/186)。基础息肉数目为3-4个组息肉数目为176枚,漏诊47枚,漏诊率26.7%(47/176)。基础息肉数目为≥5个组息肉数目为81枚,漏诊27枚,漏诊率33.3%(27/81)。清洁度I级组患者数目为84人,漏诊21人,患者漏诊率25%(21/84).清洁度II级组患者数目为47人,漏诊19人,患者漏诊率40.4%(19/47).清洁度III级组患者数目为26人,漏诊16人,患者漏诊率61.5%(16/26).3.息肉漏诊率与息肉的位置(X~(2=)0.107,P0.05)及病理类型(X~(2=)0.101,P0.05)无相关性。位于直肠的息肉数目为127枚,漏诊28枚,漏诊率22.1%(28/127)。位于乙状结肠息肉数目为143枚,漏诊32枚,漏诊率22.4%(32/142)。位于降结肠的息肉数目为64枚,漏诊18枚,漏诊率28.1%(18/64)。位于横结肠的息肉数目为48枚,漏诊9枚,漏诊率18.7%(9/48)。位于升结肠的息肉数目为33枚,漏诊6枚,漏诊率18.1%(6/33)。位于回盲部息肉数目为28枚,漏诊4枚,漏诊率14.3%(4/28)。炎性息肉数目为150枚,漏诊25枚,漏诊率16.7%(25/150)。增生性息肉数目为57枚,漏诊10枚,漏诊率17.5%(10/57)。腺瘤性息肉数目为236枚,漏诊62枚,漏诊率26.3%(62/236)。发现侧向发育型肿瘤1枚,错构瘤性息肉及锯齿状腺瘤未发现。结论:1.在行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存在较高比例的结直肠息肉的漏诊率(21.9%)。2.结直肠息肉的漏诊率与息肉本身的特点存在相关性,如息肉大小、息肉的形态、基础息肉的数目,同时与息肉以外的因素也有相关性,如肠道清洁度;而与息肉的位置及病理类型无相关性,不是息肉漏诊的危险因素。息肉越小、基础息肉数目越多、肠道清洁度越差漏诊率越高,直径5mm的无蒂型息肉漏诊率最高。3.在本次研究中息肉漏诊率与息肉位置及病理类型无关,与其他研究存在一些的差异,可能与样本量过小及内镜医师操作技术及观察仔细程度等不同的因素影响有关。